因為昨天幾人做西洲石材硯的時候,幾人的表現實在是慘不忍睹啊,迫不得已華曲風隻能按照任一生之前所說的那樣帶他們參觀泥硯的製作過程。
北島泥硯是(陝州澄泥硯)是上古(唐宋)時期的貢硯,也是近古時期的重要硯種。北島泥硯有著極其複雜的工藝流程,大小工序四十八道,其中澄泥、壓實硯坯、柴窯火候三個最為重要。
依舊是先上來就給今天的行程訂好了調子。然後又一邊參觀一邊講述具體的過程。
在這四十八道加工工序中,首當其衝的“澄泥”至關重要。製作北島泥硯的泥土取自(陝州火燒陽溝)北島,因為隻有這裡的泥細膩異常,少有雜質。取回的粘土塊經風吹日曬兩三年,用錘子敲擊成粉末狀,再用籮篩去除雜質。
從一捧雜土到一團“筋道”的細泥,不知要經過多少次的揉搓和摔打方可使用,在澄泥硯加工過程中,尤其是細節部分容不得馬虎。一團質地上好的細泥是製作澄泥硯的基礎和關鍵所在。一塊泥土經過反複摔打基本成型,從外觀看光滑細膩粘性十足。
真正的好泥,質地細膩,如嬰兒皮膚般油潤光滑,做出來的硯台,貯水不涸,曆寒不冰,光澤滋潤,發墨而不損毫。也隻有這樣的泥土燒製成品後,觀若美玉,擊若洪鐘。
任一生幾人聽得很認真,畢竟他們之前燒過瓷器,對燒製還是有那麼一點點了解。因此這一次聽起來也沒有聽天書的感覺了。
北島泥硯的製作分為手工捏塑和模具成型兩種。就模具成型而言,根據要加工成品的大小,在方形泥塊上用鋼絲切取需要的泥塊。
把鋼絲切取後的泥塊放在木板上,用一光滑的木棒反複碾壓,把泥塊碾壓成泥餅,目測泥餅厚度達到所需要求時,即可停止。把厚薄均勻的泥餅放入模具中,雙手不停按壓泥餅讓其和模具充分接觸而不能留有間隙。把剛剛壓實了硯坯的模具反扣在木板上,用鋼絲在底部切除沒用的多餘部分。
鋼絲切割多餘部分後,再用手反複按壓並保證力度均勻,使硯坯內側光滑細膩沒有裂口。這一步看似簡單,卻是三個最重要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如果硯坯和模具中間按壓不實有間隙,燒製後的硯台多有裂口或外觀粗糙成廢品。
說到這裡,華曲風還特意給親手接過師傅的東西給各位進行了示範。
壓實以後,要用手慢慢把成型後的硯坯從模具中取出來,這個過程需要有耐心且不可用力過猛。從模具取硯坯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最初摔打揉搓泥巴的重要性,如果泥巴太柔軟則取不出來硯坯,如果泥巴太硬取出硯坯時則易破碎。
從模具中取出來的硯坯,要放在陰涼處陰乾,在硯坯半乾時,要用利刀對硯坯底部四周進行削刻修整,以保證工藝的完美性。小一點的硯坯要陰乾半個月,大一點的硯胚甚至需要一個月的陰乾時間,在陰乾期間絕不能見太陽暴曬。
隨後他又帶領眾人來到了烤房這邊。然後繼續講解。
精修乾透後的硯坯放在陽光下稍稍曬一下,然後放入柴火窯裡,焙燒七八天後方能出窯。北島泥硯的色澤由窯變而來,古人以黑為最美,常常稱之為“嗆窯”,也就是熏黑的意思,黑色的北島泥硯燒製過程尤其複雜。
柴火窯的溫度掌控在1000度左右,不同溫度下窯變出來的顏色也各不相同,北島泥硯常見的顏色有朱砂紅、鱔魚黃、綠豆砂、檀香紫。澄泥硯燒製過程中控製火候最為關鍵,其中以朱砂紅和鱔魚黃最為名貴。
北島泥硯的最後一道工藝流程是沁蠟,這裡用的蠟並不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蠟,而是蜂蜜裡上麵結的蠟。沁蠟的作用之一可以使硯台外觀油光發亮有美感,二可以使硯台少有滲水的作用,以保發墨而不損毫。
隨後又帶眾人來到了泥硯的上蠟工坊中,然後一邊指著上蠟師傅一邊對具體的工藝進行解釋。
這步是為了……,這步是為了……
北島泥硯造型獨特,其樣式有“金蟾硯”、“伏虎硯”、“臥牛硯”、“荷葉硯”等。北島泥硯是中夏曆史上四大名硯之一,與東海硯、西洲硯、南山硯齊名,被皇宮列為貢品,是四大名硯中唯一以泥為原材料製成的硯台。
當眾人粗略的看完整個北島泥硯的製作過程後已經到了中午了,就在眾人準備吃飯的時候,華曲風突然拉住了他。然後等眾人都離開後,他開口道。
“你應該很好奇我和洛非池,以及我們家和洛家的關係吧”
“啊”
華曲風的話給任一生整不會了,他沒有想到對方居然這麼直接,這讓他不知道該怎麼接話了。
任一生不是,我的意圖是不是很明顯啊。
靚仔也不算吧,但是他找你肯定是提前注意到你了,不過你也不用太在意,根據我的分析,主動權應該在你的手上。
任一生真的假的。
靚仔你是不是傻,他主動找上門來自然是因為他坐不住了,然後有事求你,不然他為什麼不等你主動找他呢。
任一生你說的很對,那如果是我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和他合作呢,畢竟我不覺得我和他能有什麼可以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