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來講,玉米的種植產量會比較大畝產量通常在1000斤左右,但是它的價格比較低,美金的價格一般情況下在8毛到9毛之間,但是它的補貼價格也比較低,種植價格補貼一畝地後應該不超過100塊錢。
所以兩者種植的收入基本上來說是持平的。
“當地農村合作社因為沒有其他的合作方,所以種植的農作物基本上就是玉米和大豆不會種植其他的農作物。”
根據王兆凱的調查,其他的八家合作社有的時候種植紅豆或者是黑豆等等其他一些比較。小眾的經濟作物。
這些經濟作物的經濟價值更高,單價也更高,產量有的也不小,所以利益是非常可觀的,但是因為本地的農村合作社沒有這方麵的銷售渠道,所以多數都是種植玉米和大豆。
“而這兩種農作物一般情況來說隻能賣給糧庫,但是當地的合作社卻並沒有糧庫每年秋天收購新糧的指標。”
指標?
陸川一下抓住了王兆凱彙報中的重點。
王兆凱點點頭。
“不錯,就是指標!”
問題的關鍵,似乎也出現在這個指標上。
根據王朝凱了解到的情況來說的話,每年馬王鎮糧庫這邊秋收的時候都會有新糧收購指標,而這個所謂的指標是上級分配下來的。
“因為每年秋收的時候,國家都會根據相關的政策對新糧進行補貼,防止出現農民虧本的這麼一個情況,所以一般來說糧庫的收購價格比外麵糧商的糧食收購價格要高一些。”
但問題的關鍵是糧庫的這個糧食收購指標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拿上的。
隻有有關係有門路的人才能拿上這些糧食收購指標,而王兆凱他們大概調查了一下。
馬王鎮糧庫的所謂這些糧食收購指標每年大概都在350萬噸左右。
“前麵在糧糧庫那邊查賬目的時候,我們還不太知道這些指標是什麼意思,但是通過這些合作社的人一解釋大概就明白了,馬王鎮糧庫裡邊一年大概有350萬噸新糧收購的指標,而其中300萬噸全都被那三家糧商給拿走了。”
多糧食收購指標被三家收購糧食的糧商拿走,大部分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非議。
畢竟這三家收購糧食的糧商還要承擔著每年收購糧庫裡邊陳糧的這個職責,而且都是給給予高於市場價的價格來收購的。
新市區分局經濟犯罪調查部門的人也有過來幾個,大概查了一下相關的賬目。
實際上來講,這些糧商能夠通過補貼價格拿到的糧價還有他們收購舊糧而產生的虧損基本上是屬於持平的一個狀態。
“頂多算是有一些微薄的利潤,但是也並不多。”
因為大部分的新糧收購指標全都被這三家大量商給拿走了,所以其他的一些農村合作社根本就拿不到剩下的50萬噸糧食的收購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