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逼到牆角(2 / 2)

關雲天對兩位村乾部的話不置可否,而是說:“昌達集團有非常規範的用人機製,絕對不憑關係,完全遵循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則,誰有本事就亮出來,公司人力資源部會及時發現並予以重用。這個項目雖然跟工業生產有所不同,但選人用人原則是完全一樣的。”

“你們兩位聽見了嗎?隻要跟昌達集團真誠合作,將來不僅能上班,有穩定的經濟收入,而且還有得到重用的可能。”楊支書再次規勸道。

“重不重要倒無所謂,隻要能夠保證上班,能有穩定的經濟收入,我們就滿足了。”楊文瑞似乎準備接受勸告。

“文瑞說得對,我們沒有更多奢望,隻要能保證一定的經濟收入,我們願意把自家山地承包給昌達集團。”關成光也表態了。

見對方已經服軟,關雲天見好就收,“兩位老同學彆打退堂鼓,這個項目一旦動工,攤子必然鋪的很大,昌達集團正在用人之際,我希望你們好好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受到公司重用。”

見此情景,楊支書提議道:“事情談開了,大家心裡也敞亮了,咱們四個敬關總一杯!”

“楊支書客氣了,你們兩個是關楊村的父母官,他們兩個是我的老同學,還是我敬你們吧!”

眾人同飲後,關雲天又單獨敬了兩位村乾部,並再次向關成光和楊文瑞舉杯相邀:“成光和文瑞,此前的十餘年跟你們幾乎沒有打交道,希望今後多往來,祝你們家庭幸福,工作愉快!”

所有村民的承包移交手續辦完以後,涉農項目籌備組要辦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承包山地四周建護欄,這項工作由籌備組徐建民全權負責。

通過預算,在三四萬畝山地四周建護欄,即使質量中等的檔次,也需要投資兩千多萬。當然,這在關雲天的預料之中,當初考慮這個項目時,就有這方麵的準備。

劉副縣長的同學是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在他的引薦下,關雲天親自聯係了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通過進一步打聽,得知核桃的栽培屬於經濟作物研究所下屬的堅果專題組,在農科院有關領導的陪同下,關雲天跟負責核桃栽種的兩位專家見麵了。

說明來意之後,農科院和核桃栽培專家對這一項目非常重視,當即表示願意跟昌達集團進行全麵合作,並於當天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經過雙方協商,對項目包含的技術服務方式、服務範圍和服務時間做出了規定,當然,涉及的技術服務費也是雙方討論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

雙方趁熱打鐵,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很快簽訂了技術服務合同。

農科院的專家根據富源縣北部山區的氣候、水土、晝夜溫差和平均日照時間等指標,選擇了生長最快、結果時間最短、產量和出油率最高的核桃品種,第一步便是核桃苗木基地的建設,同時展開了育苗工作。

徐建民負責的圍欄建設和清理山地雜樹這兩項工作,早已有條不紊地展開,這麼大的工程,需要的勞動力不下一兩千人,不出所料,這些乾活的人全從有關村子招聘,籌備組每天隻有幾個人去現場,對於分布在三萬多畝山地上的一兩千人,僅靠幾雙眼睛根本照看不過來,有效管理更是無從談起。

針對這種局麵,徐建民決定從這些乾活的村民中提拔幾十位基層管理人員,工資比普通勞動者高百分之二十,這個想法得到了關雲天的完全認可。

老徐以村為基本單位,從每個村招來的人組成類似於工廠的班組,每個鄉鎮相當於一個車間,班組對車間負責,車間對昌達集團籌備小組負責,這樣的組織構架,應該說是科學合理的。

與預期相符,形成這樣的構架以後,勞動效率大有提高,即使那些有偷懶企圖的人,也能得到有效管理。

關楊村有近八十名村民被招聘到昌達集團的新項目中工作,其中包括關成光和楊文瑞,因為承包交接過程中出現的不愉快,徐建民早就認識了關楊二位村民,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老徐發現關成光和楊文瑞很會乾活,但偷懶也有一套。

在國營大企業做了近十年行政副廠長的徐建民,憑他的經驗,要想對付關楊二人的小伎倆並不是什麼難事,把楊文瑞提拔為帶領村民乾活的工頭,就打亂了這兩人的步調,再考察關成光的表現,如果乾活不再偷懶,說明受到了提拔楊文瑞的鼓勵,有積極向上的意願,這樣的人可以受到重用,要是繼續投機取巧,就立即將其拋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