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燕國和晉國(1 / 2)

【戰國七雄中血脈最為尊貴的國家!#曆史#戰國#小知識】

它是戰國七雄中血統最為尊貴的國家,存在的時間甚至比周朝還要長。

它和秦國一樣地處邊陲,然而最終卻淪為了諸侯國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800多年曆史中隻出了一個名君。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口氣看懂燕國的興衰。

公元前1044年,武王封召公於燕,正式建立燕國。

從中國曆史上的西周到公元前222年,秦軍攻破遼東,燕王喜被俘,燕國共經曆了42位君主,828年的曆史。讓我們從燕國的開始,雞翅開始講起。

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周朝在朝歌向民宣布商朝滅亡,建立周朝,任命召公為太保,並將他封在燕地。

但由於召公需要留在鎬京,於是便讓他的兒子前往燕地,因此召公的後代便在燕地建立了燕國,又稱燕召公,是燕國的始祖,史稱召公。

武王去世後,召公又輔佐了周成王和周康王,為西周開創了40年的康乾之治。

召公去世後,燕國的君主曆經燕惠侯、燕厘侯等5代君主,全都無名無氏,直到西周滅亡,燕國就這麼悄悄的來到了春秋時期。

到第17任燕桓侯即位時,燕國由於常年受到北方山戎的侵擾,將都城遷至臨易,國力更不如以前。等到燕桓侯的兒子燕莊公即位時,山戎變得更加強大。

燕莊公無力抵抗,隻能向齊國求救。當時正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齊桓公,他前往燕國,將入侵的山戎擊敗後又乘勝追擊。

結果燕軍失去了方向,大軍即將困於山穀之時,讓軍中老馬帶路,最終走出山穀,大敗山戎。“老馬識途”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

山戎雖然被打跑了,但都城臨易卻已經宮殿破敗。於是燕莊公又想起了臨易,於是便下令開始在原有城址的基礎上小規模擴建。

公元前658年,燕莊公去世後,他的兒子燕襄公繼位,將都城遷至薊,薊是現在北京城的前身。

公元前632年,晉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國,被周天子封為諸侯之長,自此成為春秋時期第二個稱霸的國家。

此後中原地區大小諸侯國紛紛爭霸,就連最西邊的秦國也想著爭霸中原,而燕國就像從曆史上消失了一樣,毫無存在感。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中國曆史正式邁入戰國時代。這時的諸侯國已經不再關心周天子的威權,開始相互爭奪統一的權力。

戰爭的目標從尊王變成了諸侯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因此戰爭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參與戰爭,時間也長達數月甚至數年。

實力不濟的小國紛紛因此開始變法圖強,而一成不變的燕國和中原地區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公元前380年,燕國的鄰國發生巨變,田氏代齊。田氏代齊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兵攻打自己的老鄰居燕國。

當時燕國第33任君主燕後文公也隻能向西方的三晉求援。三晉發兵,燕國才逃過一劫,一直到此時燕國才終於意識到了盟友的重要性。如果還像以前那樣偏安一隅,在這亂世之中恐怕再也行不通了。

而同樣看到這一點的還有縱橫家蘇秦。公元前334年,遊說秦惠文王失敗的蘇秦來到了燕國,等了一年才見到燕後文公。

蘇秦告訴燕後文公,現在秦國的虎狼之師已經把三晉打得體無完膚,而燕國之所以可以不受戰爭摧殘,安居樂業,正是因為有趙國在西南麵做屏障。

而天下諸侯若對燕國形成威脅的就隻有趙國,如果想打隻需10天便可攻至國都。

而秦國要想打燕國則需要長途跋涉幾千裡,況且隻要加入了蘇秦的合縱計劃,到時候六國聯合,齊國就算是對燕國有想法,也要考慮一下。

蘇秦的話正中燕後文公下懷,燕後文公聽後拉著蘇秦的手激動地說道:“合縱之際,維持燕國安靜,燕國願舉國相報。”

六國合縱後,秦國由於暫時無法突破合縱,果然10多年間不敢動燕。之後,燕國將女兒嫁給了燕國的太子燕易王。

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太子燕易王繼位。齊國趁燕國治喪時出兵一下攻占了燕國10座城池。

於是燕易王便找來同時佩戴六國相印的蘇秦,讓他去要回齊國侵占的土地。蘇秦成功遊說齊王,交出了10座城池。

公元前323年,魏國宰相犀首和公孫衍發起了五國相王,魏、韓、趙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君主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燕國自此稱王。

但燕易王隻當了一年的王就匆匆去世了,兒子繼位,是為燕王噲。燕王噲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繼位之後不僅重用相國子之,甚至還效仿堯舜將王位禪讓給了子之。

於是燕國的曆史上從此便多出了一個異姓王,子之。這個子之可不是個省油的燈,他基本把國家搞得大亂,百姓人人恐懼,期間還殺了打算反抗的燕太子,並將其沉屍示眾,這直接導致了燕國內亂數月,死者多達數萬人。

齊國逮到機會一舉攻進燕國都城,殺死燕王噲和子之,燕國幾乎滅國。後來在趙、韓、秦、楚等國的壓力下,齊宣王宣布撤軍,趙武靈王將燕王噲送回燕國。

沉寂了700多年的燕國終於迎來了他最輝煌的時期,燕昭王。燕昭王為報滅國之仇即位後就開始勵精圖治,並拜縱橫家郭隗為師,以古人千金買骨的精神,燕昭王不拘一格,廣納天下人才。?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