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嚴謹,攻守兼備。
同時,與通背拳一樣,羅漢拳也“有聲”。
可不同的是,通背拳的聲音來自擊打自身所發出的脆響,而羅漢拳則來自使用者的呼喝。
這可不是亂喊的。
以氣發吹齒,發聲如雷,以聲助威,以氣促力,這是一套配合拳術所使用的呼吸法,每一次呼吸呼喊都與拳法相合。
老頭眼神閃動,上下打量,同時雙耳也不斷聽著。
“不光發力方式沒錯,還做到了呼吸與拳法相融,這至少又是兩年半的練習時長才能達到的紮實基礎。”
“可……”
於老說的兩年半,不是吃吃喝喝,玩玩鬨鬨,同時練習好幾門功夫的狀態,那狀態是街溜子大學生要考研。
他說的兩年半,是專心致誌,從早到晚隻練一種功夫,還得是天賦絕佳才能有此基礎。
“兩年半加兩年半,這小子至少練了五年苦功才能達到這等境界。”於老計算道。
“而且他是怎麼做到,來回切換兩種肌肉發力技巧,卻完全不會跑偏的?”
老爺子不解,這小子不會是人格分裂,每種功夫一種人格吧!
這一套打完,張遠呼吸沉重,再次抱拳拱手。
“你先休息一下,不著急。”於老爺子主動開口,讓他緩緩。
一旁的王新明也發覺了老頭態度的變化,側目觀察。
剛才明明還挺不屑,現在卻有種意猶未儘的感覺,老頭咋轉性了?
張遠點頭答應,歇了有五六分鐘,便再度擺出架勢。
身體繃直,上半身微微前傾,雙手微曲劃過麵前,如兩條水中遊魚,悠然自得。
一步踏出雙臂轉換,動作淩厲無比。
於承惠一拍大腿:“螳螂拳!”
他在看到這套拳法時,明顯比之前更為激動。
其原因有二。
其一,國內的螳螂拳大師於海是他的好友,於老師的螳螂拳幾乎冠絕全國。
其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於承惠老爺的本家,其實是北派螳螂門,他是正經的螳螂門傳人!
不過雖然有正統在身,可螳螂拳靈巧隨意,剛柔並濟的風格與其性格不符,再加好友於海的螳螂拳實在高深,於承惠幾乎從不展示自己這門絕學。
因為他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
可千萬彆因此就覺得老頭不擅長螳螂拳,人家覺得拿不出手的東西,可能已是普通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高度了。
況且老頭還將螳螂拳和雙手劍法結合,創造出了螳螂劍。
若沒點過硬的基礎,絕不能融會貫通。
其實於海和於承惠的螳螂拳有所不同。
於海使的是七星螳螂拳,在螳螂拳中以剛猛著稱。
而於承惠的則是**螳螂拳,祖師魏三天生手部殘疾,食指中指無名指之間有肉蹼相連,人稱鴨子巴掌。
這種殘疾乾農活頗為吃力,卻是“螳螂拳先天聖體”!
人家還要練習指法手法,可他比出來就是螳螂型的。
**螳螂拳偏柔,所以與於承惠脾性不和。
再看張遠!
他使的這套螳螂拳卻與七星,**都不相同。
勾,樓,采,掛,黏,沾,貼,靠,刁,進,崩,打。
螳螂拳十二字決一一使出。
“腰動,胯不動,雙腿如盤根。”於老輕輕念到,這是螳螂拳的發力技巧,與其他拳法完全不同。
“剛中帶柔,又有幾分威風,好似有點於海的影子……”
張遠的螳螂拳是從兩個人身上薅來的,其中就有吳驚。
而吳驚的螳螂拳則受到了於海的影響,於承惠眼尖,的確沒看錯。
而另一人,則是才遇到不久的王保強,他使的是少林螳螂拳,當然與七星,**不同。
倒與少林羅漢拳的理念有幾分相似,皆是攻守兼備,硬橋硬馬的套路。
滑步,跟步,踏步,拖步……於老緊盯著張遠的下盤步法。
“這腳步沒有兩年半可練不出來。”
於老掐指一算,三個兩年半了,已經七年多。
“他剛才說他擅長六種功夫,這是其中三種……”於承惠坐直了身子。
無論從步法,身法,拳法,發力技巧,武術理念這幾個角度來看,這三種拳法各不相同,自稱體係。
“可他這三門的基礎都異常穩固,絕對是專門練過的,而非簡單的模仿拚湊!”
“說是擅長,的確不為過。”
於承惠眉頭緊皺。
他才幾歲啊?
便將三種不同的拳法練的根深枝茂。
於老麵色一僵:“他不會真的精通了六種功夫吧!”
他這個年紀,各路高手都見過。
可那麼年輕卻精通那麼多門武術的,還真是從未遇到。
“莫非他並未吹噓,說的是實話?”
於老頭回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於老,您怎麼了?”導演王新明見老頭變顏變色,低聲問道。
“王導。”於承惠抬手回應:“我沒事。”
“那還要讓他繼續展示嗎?”王導見張遠打完螳螂拳,便問道。
他心想,已經打了三套拳法,於老又是行家,好壞應當早已看出端倪,便沒必要浪費時間了。
畢竟他們都看不懂,隻算看個熱鬨。
再加上老頭的麵色不佳,他以為老爺子不滿呢。
“嗯!”沒想到,老頭卻無比堅定的點了點頭:“我還想看看他的其他功夫。”
“您確定?”王新明非常意外。
剛才吳越也不過打了三套功夫,老頭便喊停了。
“不耽誤時間吧?”老頭側目詢問。
“不耽誤!”王導趕忙回道:“本就是找您把關的。”
“那就好。”老爺子說完,又看向張遠:“再歇息幾分鐘,我看看你還會什麼。”
老頭的心情逐漸激動。
莫非,自己遇到了一位武學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