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鎖龍井(1 / 2)

1940年春,庚辰龍年二月…

二月二龍抬頭,又值農曆龍年,本是春和日麗、百花爭豔的季節,卻是反常的陰雨連連。

太行山北端東麓的山腳下,有一個村莊,名曰“墳地村”,之所以叫這麼古怪的名字,是因為傳說這裡埋葬著太平天國的北伐軍。

墳地村是個貧瘠的小山村,房屋都是用石頭建造而成,村民大多靠打獵為生,恰逢多年的戰亂,村裡的人口愈加的稀少,抗日戰爭爆發以來,隻剩下幾十戶人家。

然而村子不大,創造神話。

墳地村有兩個聞名遐邇的故事,一個是太平天國的寶藏傳說,而另一個是神乎其神的鎖龍井傳說。

小孩沒娘說來話長,話說在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組建成強悍的北伐軍團。

東王楊秀清給他們製定的北伐方針是,師行間道,疾驅燕都,無貪攻城奪地,意思就是說躲避強兵,見縫插針,儘快殺到北京城就行了。

他們從浦口出發,一路北上,攻占了安徽全境,由亳州往西北而上,在歸德府黃河渡口會師,拉開轉戰河南的序幕。

在懷慶府屢屢受挫、久攻不下,最終從山西的垣曲縣入境,一路高歌猛進,攻克平陽府、洪洞縣、黎城等地,在山西轉戰25天左右,進入河北境內,攻占直隸府,屠戮滄州,前鋒一度打到天津的周邊…

林鳳祥和李開芳曲線行軍,繞道北上的戰略方針,無疑是大錯特錯的,這期間用時三個多月,給清政府大量的時間派遣精兵悍將,布控設防,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就是在這個時候粉墨登場。

僧格林沁出身蒙古族,是成吉思汗後裔子孫,身強體壯、有勇有謀。少年落魄,直至被和親的莊敬和碩公主選定為嗣子,也就是做了道光皇帝的外甥,襲封了紮薩克多羅郡王爵位,入為禦前行走。

從小小的侍衛,一步步升任為都統,禦前大臣,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後扈大臣,總理行營大臣,曆經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皇帝,其中的酸甜苦辣,也隻有他自已知道。

南有曾帥,北有僧王!

這是晚清時期,世人對僧格林沁最高的評價,直至到他戰死沙場,他一直都是八旗軍隊的最高統帥和首領,與曾國藩齊名天下、威加海內,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鐵帽子王。

僧格林沁一生戰功卓著,是晚清時期罕見的常勝將軍,平定了太平天國北伐軍叛亂,直接統軍參與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以禦前大臣和欽差大臣的身份主持天津海防,並親率蒙古騎兵和八旗軍駐守大沽口。

三次大沽口保衛戰,僧格林沁有得有失,在抗擊英法聯軍的侵略上,他奮勇殺敵,毅然決然,接連擊敗英法聯軍的進攻,在一定程度上,挫敗了敵軍的銳氣,為大清朝彰顯了國威。

1865年5月18日,年過五旬的僧格林沁在平複撚軍叛亂的時候,被撚軍誘騙至山東曹州高樓寨,遭到叛軍的圍困,在拚死突圍的路上,重傷墜馬,被撚軍的追兵殺死在麥田之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