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2 / 2)

變身國民女神 半步深淵 15865 字 2024-04-16

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缺失一再被大人們漠視。這條漫長的“補償鏈”被一次次偷換概念,漸漸成了一筆還不清的壞賬。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大人眼裡,孩子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就像小貓小狗一樣,受委屈了哄哄就好。

但實際上,孩子的成熟度遠高於大人的想象。他們什麼都懂,隻是大人們選擇視而不見。

影片中,李玩在經曆了找狗的絕望後,漸漸想通了,並用書中看來的道理勸慰自己:“在這個宇宙之外,一定還有無數個同樣的宇宙,包含我們所有可能性的集合。這樣,沒有完成的事就會在某個宇宙裡被完成,錯誤的選擇也會在某個宇宙裡被糾正。這樣想,心裡就會好受一些了。”

可等待她的是什麼呢?

影片緊接著的一場戲,就是父親對李玩的毒打。

明明一個孩子剛從深淵爬出,看見了一點光亮,大人卻在毫不知情也無心過問的情況下,親手將一切毀滅。

這才是親子鴻溝釀造的最最殘忍的事情。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觀眾會對影片中的大人感到憤怒。

但其實我覺得《狗十三》這部電影把握得很好的一個平衡,就是並沒有把“大人”當做邪惡的對立麵來看待。

相反,影片給了他們足夠的理解。

父母離異後,爺爺奶奶是李玩實際的看護者。並且出於一種補償心理,他們對李玩格外疼愛,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

而父親由於工作繁忙,並且和情人有了新的生活,對李玩疏於照顧。但他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

影片用短短兩場戲為我們闡明了背負在父親身上的隱形壓力。

第一場戲是女兒終於恢複如常,英語考了年級第一。開車路上,喜不自勝的父親對女兒唱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這場戲其實挺狠的,它讓盤旋在父權之上的那團**陰霾無處遁形。而接下來父親說,“不知怎麼突然間想起這首歌來了。”

輕描淡寫,驚心動魄。那一刻你會明白,對於成長在動亂時期的父親,無形的暴力已成為他潛意識裡的惡魔。

第二場戲是那場商務宴會,一桌子人說著奉承話,討張哥開心。父親一臉賠笑,說,“沒有你張哥,就沒有我的今天。”

這話是句馬屁,但也多半不錯。要知道在中國想做成點事,不搞定關鍵位置上的人,是很難的。

這兩場戲共同構成了來自曆史和現實兩個維度的壓力,通通施加在父親的身上,使他無力也無暇給予女兒健康的教育。

也正因如此,爺爺奶奶的過渡疼愛也好,父親的無能為力也好,都隻是從不同的角度向李玩提出同一個要求:你要聽話!迅速地聽話!不假思索地聽話!

這樣,爺爺奶奶才沒有白疼你;這樣,你才學會了不讓爸爸操心。

聽話,懂事,長大。

這三個詞在大人們心裡構成了一條嚴格的因果鏈。

一個孩子如果聽話了,說明他懂事了,而懂事了,證明他長大了。

聽話、懂事,都是好詞。但隻要撥開它們溫情脈脈的外衣後,就會發現它們的本意實在觸目驚心。

聽話是什麼?聽話是:你可以閉嘴了。

懂事是什麼?懂事是:你得學會察言觀色,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

而這兩個詞加起來又是什麼?

就是片中被反複提及的那個詞:偽善。

是的,這是大人們絕想不到、也絕不願意看到的教育成果。可惜,他們的所有做法,卻在逼著孩子往這唯一一條通向成人世界的路上走。

而這所有的教育成果就體現在,當父親唱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後,女兒還要微笑著說“我覺得挺好聽的呀!”

它就體現在父親和情人生了昭昭卻瞞著李玩,等到孩子生日酒席上,父親把李玩直接拉到現場麵對突然其來的真相,並隱隱向她傳遞一個信息:今天是個合家歡的好日子,不許鬨彆扭。好了,你可以開始笑了。

以及最後的最後,李玩得了物理獎被保送重點高中,慶功宴上並不知情的叔叔端上一盤狗肉。熏得黑黑的,毫無生氣的狗肉。李玩猶豫片刻,一口吃下去,並笑著說了句,“謝謝叔叔。”

至此,一場成人教育終於走完了它全部的流程,而慶功宴就是所謂的“成人禮”。這場成人禮的最後一個環節,格外殘忍,是把那個已經“死去”的自我獻祭給眾人,用眾目睽睽下的認輸來換取成人世界的門票。

從此在大人們眼裡,你才真的長大了。

你終於可以體諒那一句“我都是為你好”的話語的分量,你終於可以在遭受委屈後迅速收拾好情緒向前看,你終於可以對一切內心無比厭惡的人和事,也報以難辨真假的微笑。

這一切正如你曾經可以因為好惡而拒絕一杯牛奶,而此後你將不再有同樣的勇氣去拒絕飯桌上遞來的一杯酒。

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要這樣長大?”

而大人們會說,“因為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你看,冰場上的昭昭不是也在教練的冷眼之下,苦苦哀求卻得不到擁抱嗎?

是的,他也會這樣長大。

所以不用抱有幻想了,每個人都是這樣長大的。你聽了這話或許不會變得開心,但是否因此獲得了一點安慰呢?

如果是的話,那就無奈的接受吧。

《狗十三》是我近幾年看過的最勇於直麵現實的國產片,但它又並沒有一味沉迷於說教或批判,而是以一種更審慎的態度表達了某種無奈。

影片最後,李玩在街上偶遇了走失的愛因斯坦,它已經在新的主人那裡擁有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名字“貝貝”。李玩並沒有上前討要,反而說起,“還好它沒有認出我。”

她依然相信愛因斯坦在另一個主人那裡或許能得到更好的對待。就像平行宇宙裡的另一個自己,已經過上了另一種可能的人生。

之後,她獨自走到街角,用力哭了一場,頭也不回地消失在了鏡頭裡。

畫麵一轉,停在了一麵牆上。那牆上貼著一張尋狗啟事,已經被風沙啃咬殆儘。

這時一個聲音傳來,仔細聽,不是樓上的瘋子學出的鳥叫聲,也不是搖滾樂憤怒的嘶吼,而是一個成年人拍著你的肩說的一句話。

那句話是:“往後啊,這樣的事情還多著呢。”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觀眾會對影片中的大人感到憤怒。

但其實我覺得《狗十三》這部電影把握得很好的一個平衡,就是並沒有把“大人”當做邪惡的對立麵來看待。

相反,影片給了他們足夠的理解。

父母離異後,爺爺奶奶是李玩實際的看護者。並且出於一種補償心理,他們對李玩格外疼愛,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

而父親由於工作繁忙,並且和情人有了新的生活,對李玩疏於照顧。但他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

影片用短短兩場戲為我們闡明了背負在父親身上的隱形壓力。

第一場戲是女兒終於恢複如常,英語考了年級第一。開車路上,喜不自勝的父親對女兒唱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這場戲其實挺狠的,它讓盤旋在父權之上的那團**陰霾無處遁形。而接下來父親說,“不知怎麼突然間想起這首歌來了。”

輕描淡寫,驚心動魄。那一刻你會明白,對於成長在動亂時期的父親,無形的暴力已成為他潛意識裡的惡魔。

第二場戲是那場商務宴會,一桌子人說著奉承話,討張哥開心。父親一臉賠笑,說,“沒有你張哥,就沒有我的今天。”

這話是句馬屁,但也多半不錯。要知道在中國想做成點事,不搞定關鍵位置上的人,是很難的。

這兩場戲共同構成了來自曆史和現實兩個維度的壓力,通通施加在父親的身上,使他無力也無暇給予女兒健康的教育。

也正因如此,爺爺奶奶的過渡疼愛也好,父親的無能為力也好,都隻是從不同的角度向李玩提出同一個要求:你要聽話!迅速地聽話!不假思索地聽話!

這樣,爺爺奶奶才沒有白疼你;這樣,你才學會了不讓爸爸操心。

聽話,懂事,長大。

這三個詞在大人們心裡構成了一條嚴格的因果鏈。

一個孩子如果聽話了,說明他懂事了,而懂事了,證明他長大了。

聽話、懂事,都是好詞。但隻要撥開它們溫情脈脈的外衣後,就會發現它們的本意實在觸目驚心。

聽話是什麼?聽話是:你可以閉嘴了。

懂事是什麼?懂事是:你得學會察言觀色,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

而這兩個詞加起來又是什麼?

就是片中被反複提及的那個詞:偽善。

是的,這是大人們絕想不到、也絕不願意看到的教育成果。可惜,他們的所有做法,卻在逼著孩子往這唯一一條通向成人世界的路上走。

而這所有的教育成果就體現在,當父親唱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後,女兒還要微笑著說“我覺得挺好聽的呀!”

它就體現在父親和情人生了昭昭卻瞞著李玩,等到孩子生日酒席上,父親把李玩直接拉到現場麵對突然其來的真相,並隱隱向她傳遞一個信息:今天是個合家歡的好日子,不許鬨彆扭。好了,你可以開始笑了。

以及最後的最後,李玩得了物理獎被保送重點高中,慶功宴上並不知情的叔叔端上一盤狗肉。熏得黑黑的,毫無生氣的狗肉。李玩猶豫片刻,一口吃下去,並笑著說了句,“謝謝叔叔。”

至此,一場成人教育終於走完了它全部的流程,而慶功宴就是所謂的“成人禮”。這場成人禮的最後一個環節,格外殘忍,是把那個已經“死去”的自我獻祭給眾人,用眾目睽睽下的認輸來換取成人世界的門票。

從此在大人們眼裡,你才真的長大了。

你終於可以體諒那一句“我都是為你好”的話語的分量,你終於可以在遭受委屈後迅速收拾好情緒向前看,你終於可以對一切內心無比厭惡的人和事,也報以難辨真假的微笑。

這一切正如你曾經可以因為好惡而拒絕一杯牛奶,而此後你將不再有同樣的勇氣去拒絕飯桌上遞來的一杯酒。

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要這樣長大?”

而大人們會說,“因為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你看,冰場上的昭昭不是也在教練的冷眼之下,苦苦哀求卻得不到擁抱嗎?

是的,他也會這樣長大。

所以不用抱有幻想了,每個人都是這樣長大的。你聽了這話或許不會變得開心,但是否因此獲得了一點安慰呢?

如果是的話,那就無奈的接受吧。

《狗十三》是我近幾年看過的最勇於直麵現實的國產片,但它又並沒有一味沉迷於說教或批判,而是以一種更審慎的態度表達了某種無奈。

影片最後,李玩在街上偶遇了走失的愛因斯坦,它已經在新的主人那裡擁有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名字“貝貝”。李玩並沒有上前討要,反而說起,“還好它沒有認出我。”

她依然相信愛因斯坦在另一個主人那裡或許能得到更好的對待。就像平行宇宙裡的另一個自己,已經過上了另一種可能的人生。

之後,她獨自走到街角,用力哭了一場,頭也不回地消失在了鏡頭裡。

畫麵一轉,停在了一麵牆上。那牆上貼著一張尋狗啟事,已經被風沙啃咬殆儘。

這時一個聲音傳來,仔細聽,不是樓上的瘋子學出的鳥叫聲,也不是搖滾樂憤怒的嘶吼,而是一個成年人拍著你的肩說的一句話。

那句話是:“往後啊,這樣的事情還多著呢。”

她依然相信愛因斯坦在另一個主人那裡或許能得到更好的對待。就像平行宇宙裡的另一個自己,已經過上了另一種可能的人生。

之後,她獨自走到街角,用力哭了一場,頭也不回地消失在了鏡頭裡。

畫麵一轉,停在了一麵牆上。那牆上貼著一張尋狗啟事,已經被風沙啃咬殆儘。

這時一個聲音傳來,仔細聽,不是樓上的瘋子學出的鳥叫聲,也不是搖滾樂憤怒的嘶吼。,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