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2 / 2)

變身國民女神 半步深淵 11061 字 2024-04-16

我記得,我也笑了,我不是取笑劉的精神分裂,我僅僅隻是可憐那些取笑劉的芸芸眾生還有我自己,其實,我們都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每次還碼完正文,其實內心就開始琢磨如何結尾,用乾淨漂亮的姿勢謝幕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一件事情。

當被人問及最喜歡的電影時,我可以毫無遲疑地告訴他,無間道。這是一部極具香港色彩的電影,正如國語班主題曲中所唱得那樣,誰了解生存往往比命運還殘酷,隻是沒有人願意認輸。這是一個有關於生存的故事,而似乎“生存”這個主題,在香港這樣一個夾縫似的土地上卻又如此的尖銳。

其實,麵對生存這樣一個龐大的主題,我根本沒有能力評論上隻言片語,因為現在的我根本不知自己到底是走在怎樣的一條路上,而這條路又通向何方……這也是長久以來藏在我心中的一個巨大的恐懼,我會恐懼未來的某一天為今天作出的選擇而遺恨終生,會害怕未來的結果是因為今天的彆無選擇,就像粵語版主題曲中唱得那樣“快到終點才能知道”。大家都知道故事結束之後將是一成不變的各司其職,所以才會把故事不當一回事。然而,當這是我們的故事,當我們的故事,我們的生命結束之後呢?沒有人知道我們會去哪,沒有人知道到底會不會有末日審判……就因為一切都是未知,才會在好與壞中為自己選擇陣營。於是,這成為了一個永恒的話題,你是好人,還是壞人?

隻要不是在開玩笑,這個問題都不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他直擊一個人的靈魂深處,像一把穿心利刃,擋開所有的借口,隻求一個簡單的答案。往往越是簡單的答案越是充滿玄機,越是二選一越是難以抉擇。我覺得每個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傾向於認為自己是好人,用張愛玲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畢竟肚皮幫我隔開了一切,我唯一真正懂得的人隻有自己,唯一知曉那些一切的難言之隱的人也隻有自己,唯一能接受那些辯解的人還是自己。而正是這些懂得又讓我無法順理成章地說出“我是好人”,我們確實都沒有那麼好。

你會不會回想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現在這樣一個說好不好說壞不壞的樣子?

電影中,警校大門關閉的那一刻,分出了截然不同的兩條路。門外的人回過頭來,看看自己作為一個好人的生活,笑笑,即使陳永仁在道德上得到了全麵的勝利,這樣的命運也注定他無福消受。而門裡人即使被打上了好人的標簽也無法改變壞人的出身。對於他們來說,這一步都錯了,而接下來就是步步錯……人生最讓人痛苦的事情就是隻能回首卻不能重選,如果果真想要一次重新來的機會的話,拿命來換

這部電影讓所有的主演都達到了自己事業的巔峰,梁朝偉,劉德華,黃秋生,曾誌偉,包括杜汶澤。所有人,都帶著如此鮮明的標簽,陳永仁和劉建明,黃誌明和韓琛,他們身上的好與壞都太淋漓儘致。人活得過於明白的時候,生活就是這樣腥風血雨,但是如果活得糊塗,這些也可以一筆帶過,所以說難得糊塗,尤其是麵對這種根本無法嚴格劃分的二選一。我們都在為自己辯解,希望彆人知道自己如同陳永仁一般忠於職守的一麵,卻也奢望彆人能理解自己如同劉建明的一麵,隻是因為一步錯步步錯或者其實命運根本就沒有安排我們走上那條好人之路。這就是天下無賊中黎叔那句著名的詩句所講的道理“我本將心像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電影中的故事隻能用生死來結束,而生活中的故事,卻可以多一些寬容,給好人一些安逸就如同給自己安逸,給壞人一次機會就如同給自己一次機會

《無間道》來自香港,這個比世界上大部分生活水平都好的島嶼,一度是天堂的代號。幾個傑出的藝人和一幫高明的商人及用心良苦的故事高手,用命運和職業的格局碼出換體思維,在好人壞人之間追問、遊離,終而幻滅在規則底線。令人自然想起《變臉》,有點類似的抗爭。從導演手法和推進方式看,《變臉》展示出更多是故事的獵奇,人心的惶然與迫切。《無間道》則十分冷靜,是一部預設好的棋局,一座固守的監獄,人在中間,等待發生、過程和終結,最後隻剩哀歌一曲。這個中間,導演和編劇占了主導位置,而刻意輕描淡寫的拍攝手法更增添了偏重砝碼。同為商業片,對生命的思索和殘酷的體現,《無間道》顯得勝過《變臉》。

四位主角表演沒有辜負他們享有的昌隆聲譽,平實、內斂,不沾曖昧的流露。背景、用光不徘徊在奢侈的鋪張;平穩的表敘令人有足夠時間讓感覺壯大,溢滿。音樂也沒有刻意憂傷和煽情,低低嗚聲直通天際,讓你相信這不隻是命運的一首協奏曲,確是某個陰曹地府招安之音。

更難得是,沒有以往港產片中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愚蠢花巧和賣弄。槍砰然響,人頹然倒,慌張中隻剩模糊不安。黃秋生睡在摔扁的車上,嘴角掛著血絲,靜止的肥大身驅在血腥中透出得固執,讓人相信他是曾經的朋友和嚴肅的上司。曾誌偉的陰鷙殘忍,在影片開頭幾個眼神中便已畫出。而他逃往消防樓道趔趄腳步,心裡趴出的慌張和絕望,到無聲無息中槍死去。很生活告之,真實老大和死人的區彆,其實很小。

片中劉德華飾演的角色應該是最矛盾綜合體,史無前例的位置必須讓他掏出更多本錢豐富故事的完整,最好的演繹方法是忘記自己,忘了自己作為藝人劉德華的地位,明確主角是四個人。很慶幸,他不僅沒帶進個人戲外的乖張,而且很好找到了自己位置。差館裡的個人戲也顯得克製,警察麵對審犯,除了偷巧的智慧和些許得意,沒有肆意誇張的烘托。到後來從電梯中平靜出來的神態,十年前種下因果循環,已使他對任何結局都了於在胸,生亦何歡,死又何哀。劉在這裡做得很成功。

梁朝偉是個超一流演員,絕不是他人口中所謂的工兵型,天生的憂鬱和四顧無依的氣質,強烈影響他所演過的每一部影片。這種角色演來更遊刃有餘。迷惘的眼,散漫的形神,總能看出內心對行為和身體的背叛,自我的懷疑。我是警察,這話隻能在醫生麵前心不在焉吐出。求證永遠在煉獄中,道路從不間斷,最後也隻能睜大眼睛,在四麵封閉的電梯癱軟到另一個世界。所有信心在這裡嘎然而止,是為無間道。

令人心悸的生存狀態安排,自然離不開對愛情的編弄,而愛情相對這些,實在無力和不足為道。導演讓鄭秀文和陳慧琳適可而止的表演再次證明他的高明。鄭演慣都市傻女人,沒有在片中長久撒潑,破壞陰沉平靜氣氛,實是幸事。而陳慧琳的寡言少語,和驚豔容顏符合大眾對心理醫生的神秘期盼。沒有風雨中的淒厲,生離死彆的痛苦,隻留底匆匆的錄音和紙片兒。愛情,隻是眾多煉*獄中的一個痛苦而普通程序。女人,地獄裡隻是配角。

影片的結局據說有兩個,劉的被鋪和升官。前者符合普通人心中因果報應的快意;但後者絕不是所謂的皆大歡喜,相比下更符合故事的發展路線,劉最後望著陳(梁飾)的墳,千般痛苦和欲望熬成一句話,“我想和他換”。生不如死。亦是無間道。

好的影片,往往有許多解讀,須得親身去看,去體驗。如果隻看預告和影評,就有如我幼時看到超度掛畫中的地獄,離事實太遠,太不可信。

附:

無間道,據說是地獄最深淵,存在永不間斷痛苦。

我是無法知道地獄樣子的,腦中所有的來源,都不能讓我確信那些是真實。書籍裡文字給人無窮大想象空間,可以豐富在內心,印象卻始終模糊,像斑斕抽象的畫,能嗅出森森之氣,轉身就忘記。視覺中的印象更少,兼而飄忽不定,十分不可信。記得家鄉大部分葬禮中,請來超度的是本地農民,他們大部分眉目清秀,神態清雅,據說叫道士。在我還小時,無疑覺得這些太新奇。色彩絢麗、寬大,布料和做工都粗糙的道服,馬上讓我想到戲台上抖動的畫布,並囔著要穿,沒人滿足我的要求。我就守著掛起的大副圍幔發呆,上麵是支離破碎的身體、赤發的厲鬼、尖銳的刀片,和大塊的血。我第一次看,人來人往中,莫名其妙嚇的大哭。有人安慰說不用怕,那是地獄,處罰壞人的地方,這些道士就是給死去的人來說好話的。我驚魂未定決定做個好人,對地獄也有個了解。

稍大點的時候,就請教彆人,地獄真是這樣的嗎?哪個是十八層永不翻身之處?道士真那麼厲害嗎?也沒人能說清楚。再大點,看到電視電影中顛來倒去的陰間、神鬼之說,就試著勇敢想,大概根本沒有地獄吧。原用不著操心。

至現在,想到地獄,就不是有沒有和恐懼的思索了。基督教中與東方文化裡死後麵臨天堂、地獄的選擇有苟同的地方。但一旦洋化的東西就難免有戲謔的成分,地獄天堂在幽默和笑話書中常出現,後者更成了時代的流行廣告語。成為了輕鬆話題。

當然,商業高度發達的時代自有不凡之處,衍化的文化更千姿百態。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水泥森林中,怕是沒人會有我幼時的恐懼了。否則不是神經短路,大概也是耋耄之年,深恐親身體驗的擔憂。再大張旗鼓說起地獄,就直接是現實的景狀,生活擺下的痛楚局麵了。《無間道》就是這麼個故事。

一遍一遍又一遍,我樂此不彼的重溫著劉偉強先生的經典作品。我很喜歡《無間道》係列電影

,其中人物性格的鮮活豐滿,演員的精湛演技,劇情的波蕩起伏,配樂的縹緲煽情,畫麵的純淨飽滿......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好印象。我覺得它是我看過的港產電影中最好看的一部之一。在感受其美的一麵的時候,我同時還留意了其相反的一麵,結果我發現其情節有一個很不合理的地方,嚴重影響了結局的產生。在此我鬥膽向編劇和導演提出來!聲明,本人為非專業者,此文隻是一時興起,所有觀點皆一孔之見,望觀者一笑而過!

《無間道i》中,陳永仁經過長時間的臥底,終於和劉建明聯手掃除韓琛黑幫團夥,還幫黃警官報了一劍之仇。之後,陳順理成章的回到警隊去結束自己長達十年的非人臥底生涯,並與素不相識的合作者劉有了接觸。然而就在這時,陳偶然發現,原來劉就是一直隱藏在警隊的黑幫臥底,他大駭!為安全和保險著想,他趁劉恢複自己身份之時,悄無聲息的溜出了警署,計劃尋找劉的犯罪證據並製服他。結果,劉產生了警覺,並有了防範......

這裡,我以為,按照故事中設計的人物性格特征,當陳發現劉的秘密之後,其第一反應應該是故作沉默,等身份恢複以後,再投入心思揪出劉,而不是離開,把事情搞亂。那樣不符情節發展。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按故事設計的陳的特征是聰明,觀察能力強。他也因此才被選為臥底。如此,他不可能想不到兩點:

一,他在室內發現劉的秘密的事,劉並不知情。隻要他看著劉時裝作什麼也不知道,劉就不會對他有任何懷疑,而且陳會在很安全的情況下被恢複身份,之後,陳再以警察的身份去查劉,就安全方便的多。就陳在黑幫臥底這麼多年的經驗,他能很輕鬆做到這一點。

二,陳在那個時候跑離警隊,很明顯的暴漏了他發現劉秘密的事。如此一來,劉就有戒備了。陳理所當然的被淪為古惑仔,不但被通緝有生命危險還不方便去找證據抓劉,困難重重!

當陳想到這兩點時,他會選擇後者嗎?

或許......

其次,陳臥底十年之久,在他內心深處應該形成了一種定性,那就是萬事鎮靜,臉部任何表情都不反應所想。即使他厭倦已久,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定性。所以,那個時候他不會慌亂的離開,而是繼續“臥底”......

由以上幾點,我以為,劇本情節陳冒失離開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地方。他應該很鎮靜的隱瞞並一步步把劉給揪出來。那樣的話,陳不但不會那樣輕易的犧牲,查出劉也不會那麼困難。那麼,結局,就大變樣了!

我是在hbo上麵第一次看到《無間道i》的;距離它的首映,已經兩年了。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我竟被它穩穩地釘在電視機前麵,一個半小時未曾轉台。看完之後,我的感覺是,感謝《無間道》,因為,這部片子標誌著華人電影工業,以它自己的方式,已經達到完全成熟的地步;而這是我們在看了幾十年的好萊塢之後,所夢寐以求的境界。

這成熟發生在香港,就產業環境來說,似乎是順理成章的。在過去看港片的經驗,雖然其通俗與大眾化的特色,一般都表現得相當徹底,但是,總還覺得像是停留在青春期的趣味。在過往港片的邏輯當中,彷佛拍片這回事,就是必須將觀眾想象成未成年,然後企圖一網打儘地把他們通通哄騙進戲院。因此,不管是什麼類型、什麼故事,不管是搞笑或悲情、耍刀弄槍或談情說愛,或多或少總還是要弄一點所謂「輕鬆」甚或「無厘頭」的橋段,或是投合青少年耍酷愛現心理的英雄場麵;似乎那些才是票房的保證。,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