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糾紛(2 / 2)

合同中明確指出,李青逸必須按照公司的要求創作特定風格的音樂,這與他個人的藝術追求和創作理念產生了衝突。

他發現自己被要求創作那些並不符合他內心表達的音樂,這讓他感到非常沮喪和束縛。

李青逸的音樂靈魂是自由的,他渴望探索不同的音樂風格和表達方式,但這些合同條款卻限製了他的這種探索。

這種限製不僅影響了他的創作激情,也讓他開始質疑自己與經紀公司的合作關係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李青逸意識到,如果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創作音樂,那麼他的藝術生命可能會受到嚴重的限製。

麵對合同中的不公正待遇,戚杏和李青逸感到非常沮喪和無助。他們意識到,如果不采取行動,他們的藝術生涯和經濟狀況可能會受到長期的負麵影響。因此,他們開始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首先,他們嘗試與經紀公司進行溝通,希望能夠通過友好協商的方式解決合同中的問題。

他們提出了自己的關切,並且提出了修改合同條款的建議,希望能夠更加公平地分配收益,並且恢複他們的創作自由。

然而,經紀公司對他們的訴求並不予以重視,反而采取了強硬的態度。

公司方麵不僅沒有積極響應他們的請求,反而威脅要采取法律行動,聲稱如果戚杏和李青逸不遵守合同條款,將會麵臨違約的後果。

麵對經紀公司的這種態度,戚杏和李青逸感到更加焦慮和不安。

他們知道,如果繼續按照現有的合同條款行事,他們的藝術創作和經濟利益都將受到嚴重損害。

在意識到自己的困境後,戚杏和李青逸決定采取更加公開的方式來尋求支持。

他們認為,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分享自己的經曆,可以引起公眾的關注和同情,從而增加他們與經紀公司談判的籌碼。

他們開始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發布自己的故事,詳細描述了合同中的不公正條款以及這些條款對他們藝術創作和經濟狀況的影響。

他們還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理念和對藝術的熱愛,以及經紀公司如何限製了他們的創作自由。

戚杏和李青逸的帖子迅速在網絡上引起了反響。許多網友對他們的遭遇表示同情,並對經紀公司的做法表示不滿。

一些音樂愛好者和藝術界人士也紛紛發聲支持他們,認為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和權益應當得到尊重和保護。

隨著公眾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戚杏和李青逸的帖子被廣泛傳播,甚至吸引了媒體的注意。一些新聞媒體開始報道他們的故事,進一步提高了公眾對這一事件的關注度。

這種公眾壓力開始對經紀公司產生影響,迫使公司重新考慮與戚杏和李青逸的關係。

在公眾的支持下,戚杏和李青逸感到自己的聲音被聽見了,他們也更有信心去爭取自己的權益。他們繼續與經紀公司進行溝通,並且在律師的協助下,準備了詳細的證據和法律文件,以備不時之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