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李隆基微服出訪(2 / 2)

“好!”

忽然屋外就傳來了一道響亮的聲音,常安愣了一下,然後就感覺到顧鯉爬出了自己的懷抱,小聲地說道“常郎對不起......”

“好一個人民是社會的試金石,好一個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

常安抬起頭,看向了門口的方向,就看見李隆基走了進來。身後還跟著太子李瑛、一個宦官和一個衣著華貴的公主。

常安連忙和顧鯉坐姿換跪姿,叩首道“微臣見過陛......”

“免禮免禮。”李隆基擺了擺手,然後就來到了矮桌前坐下了,李瑛和那個女子也跟著一起坐了下來。

“濟康伯你們也不用如此緊張,同坐吧。”

“謝陛下。”常安和顧鯉都坐在了李隆基的對麵,而常安也是問道“恕臣冒昧,微臣不知陛下今日為何突然光臨?”

“還不是朕這個逆子?”李隆基此時就笑著指了指坐在身側的李瑛,常安便看向了李瑛,對方也用了一個“抱歉”的表情看向了自己。

“不知是怎麼的,朕的這個太子聽說濟康伯你引入了天花,居然想偷溜出宮來尋你。若非朕恰好路過,都不知道這件事情。”

李隆基說這話的樣子,活像一個父親訓斥不聽話的兒子一樣。常安啞然,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也正好,朕就順帶來尋一尋你,看看你二人。”李隆基說道。

總算來了一句會接的了,常安笑著道“多謝陛下關心。”

“你們二人接了天花,如今身體如何?可有不適?”李隆基問道。

“回陛下,並無大恙。隻是一些正常的病症,過幾日便可痊愈。”常安說道。

“那便好。”李隆基點點頭,說道“方才濟康伯你在午睡,而淄川縣君也是在院外,朕便想考考你。”

考考我,敢情剛才的事情都是咱們皇上的“陰謀”啊。

“你也莫要怪縣君,是朕一時興起的想法,沒想到濟康伯你還能有如此見解。”李隆基說道,“隻是不知,濟康伯為何是這般見解?”

常安愣了一下,然後說道“因為鄉校大多位於鄉野之間,離陛下較遠。所以當時的聖人們,就設置鄉校,不僅教授知識,更是用來討論國家之事的。”

“這是屬於百姓的一隅,陛下所作的一切政令,所為的都是黎民百姓。但是要知道好與否,都是要從百姓那裡得知的。”

“我大唐之所以好,是因為百姓安居樂業、軍隊戰無不勝。士兵和百姓都屬於我大唐子民,如今大唐的繁榮不僅僅是靠陛下的英明,也是靠人民的配合。”

“一個江山社稷要好,根基看人民。所以說人民是社會的試金石。”

李隆基又問道“那曆史的創造者呢?”

“陛下應當是知道曆代王朝的更替的,每一次更替,都是每一個人民的努力。君王頒布詔令政策,而人民負責為陛下行事。就是在如此的行動下,每一個時代就如此地循環更迭。”

“所以說,一個好的時代、一個好的曆史,一半看統治者,一半看人民。”

當然了,真實的說法當然不是這樣的,常安是改過說法的。不然真把當年政治課本上的話念出來,明天就得被拉上去斬首示眾了。

李隆基聽完後,托著下巴若有所思,然後又問道“那就是按照濟康伯所說的,今日大唐之繁盛,也有我大唐黎民百姓的功勞?”

“正是,陛下頒發政令,無論如何,這屬於陛下之功。而是否能成,就要看百姓了,百姓照做了、做成功了,才算是這個政令的成功。”

“原來如此......”李隆基點點頭,說道。

“朕當真想不到,濟康伯尚未及冠,便可對國家之策能有如此見解。”李隆基舒出一口氣,似乎是參透了常安的這句話。

李隆基現在還沒有遇到楊玉環,離那種“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狀態還遠呢。

“濟康伯方才所說,可都是真的?”李隆基又問道。

“正是,陛下聖明,能頒發利民之策。而臣子忠心,方能為江山社稷所出力。”常安說道,“若是無臣子為陛下,縱然再好的政令也難以實施。”

“當年漢昭烈帝劉備為何要帶上萬的城中災民逃難,正是因為如此。”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