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天邊剛露出魚肚白,朝廷的大臣們便早早地聚集在宮門之外,等待著朝會的開始。秦懷玉也夾雜在人群中,因為他打算在今日的朝會上與李世民商討酒莊的相關事宜。
隨著幾聲清脆的鞭響,沉重的宮門被緩緩推開。
“上朝!”
眾人有序地進入宮殿,文臣武將們各就各位,靜靜等待著李世民的到來。秦懷玉也站在了自己以前的老位置上。
當李世民坐定後,眾人齊聲行禮:“臣等叩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世民揮了揮手,示意眾人起身,然後高聲問道:“眾位愛卿,今日有何事要奏報?”
陛下,臣有本上奏。房玄齡出列,緩緩啟奏道:“陛下,關中一帶已有兩月未曾降雨,土地乾旱,百姓生活困苦,苦不堪言。臣認為,朝廷應儘早籌劃抗旱救災之策,以解民困。”
眾位愛卿,房愛卿所言大家都聽到了,都說說自己的看法吧!李世民看著下方站著的列位大臣說道。
李世民的話音落下,大殿中陷入了短暫的沉默。每位大臣都清楚,關中地區的乾旱不僅關乎百姓的生計,更可能影響國家的穩定。在這個問題上,每個人的發言都需謹慎斟酌。
陛下,臣有三策,以備旱災發生後用於救災。一位大臣站出來陳述道。
哦?王愛卿,速速說來!
第一策,對受災百姓進行實名登記,隨後按名冊發放救助,以確保朝廷的救濟能準確送達每個災民,防止冒領和分配不均。
第二策,推行募捐政策,鼓勵大臣及富貴之家慷慨解囊,捐款捐糧以助救災。對於那些願意捐贈的富商子女,可特許他們進入國子監學習;而對於不積極配合的富人,則給予適當的懲戒。
第三策,設立粥棚,命令各地縣衙建立臨時粥棚,以提供食物給災民。
此三策,乃臣深思熟慮之良策,望陛下采納。
聽到王禦史的發言,朝堂上鴉雀無聲,賑災這一難題曆來伴隨著每個朝代的興衰。儘管王禦史提出的救災三策顯得簡單,但目前來看,卻是最為可行的方案。
李世民亦為之動容,未曾料到王禦史能獻上如此妙計。他自己在心中反複權衡,也認為這三個策略頗有見地,十分適用。
唯獨秦懷玉聽後眉頭緊鎖,麵露憂色。
難道王禦史真的確信這三條計策能夠救災?秦懷玉暗想,這樣做了怕不是要天下大亂吧!
此時,長孫無忌突然站起身來,興奮地鼓掌稱讚。
“妙極了!王禦史果然才智過人,不愧是王家培養出的傑出人才。陛下,臣認為此法值得一試。”
此時,李世民注意到秦懷玉臉上露出異樣的表情,於是問道:“懷玉,你覺得這三策有何不可行嗎?若是有不同的看法,不妨說來聽聽。”
既然被李世民點名,秦懷玉也不再保持沉默。他以一種近乎無奈的眼神看著王禦史,然後恭敬地對李世民說:“啟稟陛下,微臣認為王大人提出的這三策並不妥當。非但難以實施,倘若陛下真的采納了王大人的這三條計策來救災,不出半個月,天下必將陷入混亂。”
朝堂上,眾人的目光紛紛轉向秦懷玉,對他的話感到困惑不解。李世民的臉色也沉了下來,質問道:“秦懷玉,你這話究竟是何意?”
秦懷玉之前提出的那三條計策,本是李世民眼中最佳的方案。然而,在秦懷玉口中,它們卻成了導致混亂的禍根。
秦懷玉鎮定自若地走出隊列,向李世民行禮道:“啟稟陛下,這三條計策中的問題並非顯而易見,若不實施,難以察覺。但我敢斷言,一旦執行,不出半月,必將引發大亂。”
他繼續解釋道:“此三策不僅不能解救災民,反而會危及大唐的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