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畜力軌道公共運輸係統(2 / 2)

如果造出來的標準是能騎。

先不考慮壽命有多長久,騎上去能繞著揚州府衙轉一圈就算勝利,那麼能做到。

車身方麵最簡單,可以用鐵,或者再直接一點,直接木條楔釘子。

雖然寒磣了點,一點也不像現代自行車,但是好歹“具備現代自行車功能”,也算過關。

接下來搞車輪和輪胎。

輪胎不用想了,明朝沒有橡膠,即便同時代美洲大陸,有橡膠樹,可直接從係統將橡膠兌換出來。

可從天然橡膠變成最後的輪胎,需要經過複雜的密煉。

那麼暫時把輪胎放到一旁,直接用車輪,也不是不行。

用的材料也是木頭。

這樣一來整體由木頭構造的自行車總算完成了,有瀝青公路的前提,避震差點也能接受。

接下來才是難點所在。

車鏈條。

這個就有點太難為古人了,古代沒有衝壓機,隻能人力鍛打加工,再厲害的鐵匠,估計也不能敲出幾百個同樣的小鋼片啊。

即便是工匠一截一截打金銀首飾一樣,把鏈條做出來,也容易折。

鏈條也不算徹底無解,可以改成輪繩傳動。

輪繩傳動一樣沒問題,隻要彈力繃緊點兒。

古代沒有膠皮,可以用牛筋代替。

隻有最後一個難題,那就是軸承。

這個以目前來說,基本無解,彆看這小玩意兒遠離簡單,用鐵珠滾動的摩擦代替滑動摩擦,省力。

做起來好像也很簡單的樣子,大鐵圈套小鐵圈,中間再來一圈鋼珠。

可事實上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軸承對加工要求超級高,洋務運動之後,我國才搞得出來。

要知道那個時候,北洋水師已經可以造軍艦了。

當然了,有係統在,這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

楊憲甚至可以直接從係統兌換一輛自行車出來,隻是所需要的功績點多少問題而已,可無法量產,無法推廣,這一切都沒有意義。

<p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