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權與皇權本就是一堆相生相克的冤家。
既然不能廢除,那就削弱相權。
曆朝曆代的皇帝都會出台一些限製相權的製度,相權與皇權漫長的拉鋸戰,延續了上千年之久。
朱元璋最怕的就是,自己後人權力被架空。
如果滿朝都是平庸之輩,那麼這個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畢竟,從隻知道忠心的庸碌之輩手裡奪權,可比從那些滿是野心的聰明人手中奪權要容易得多。
太和殿內。
朱元璋繼續向朱標傳授著他的帝王心術。
曆史上大多數皇帝,都是喜歡忠臣多過能臣的。
這個儒家思想所倡導的中庸思想也有關係。
不過分優秀,也不至於太差,能夠在自己掌握之中,忠心於自己的大臣,對於這些帝王來說才是完美的臣子。
可事實上,從四書五經內選拔出來的人才,真就能做到永遠忠心大明嗎。
要是朱元璋知道,他大明朝後期能選出“水太涼”的這種官員,非得氣死不可。
這個沒有骨頭的家夥,正是明萬曆三十八年進士第三。
所謂人心善變。
八股取士雖然將考試內容規定在四書五經,將文人的思想禁錮。可這些讀書人,哪怕是讀再多的四書五經,難道他們就真的能如儒家推崇的聖人一樣了嗎?
在他們入朝為官後,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權力後,由於之前壓抑的太過,有時候,反而會變得更加扭曲。
後世,在一些人看來,大明就是亡於那群讀書人手中的。
八股取士,選取的官員,按楊憲的話,說一句難聽的,除了會四書五經外,根本就是廢物。
不過朱標心中清楚的知道,自己此時是無法從這個方麵說服他的父親的,想起離開前楊憲和他說的一番話。
朱標在腦海裡整理了一下思路,開口說道:“父皇,你講的這一切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沒有外敵。”
“你試想一下,如果麵對外敵入侵,滿朝文武皆是庸碌之輩,到時候這一行為就不是什麼江山永固了,而是滅種亡國!”
朱標的話,對於朱元璋來說如同一道晴天霹靂。
外敵入侵?
不過他又想了想,大明如今最大的外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