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四則運算(2 / 2)

要知道同時期,古羅馬的數字係統沒有位值製,隻有七個基本符號,如要記稍大一點的數目就相當繁難。古美洲瑪雅人雖然懂得位值製,但用的是20進位;古巴比倫人也知道位值製,但用的是60進位。20進位至少需要19個數碼,60進位則需要59個數碼,這就使記數和運算變得十分繁複,遠不如隻用9個數碼便可表示任意自然數的十進位製來得簡捷方便。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古代數學早期會如此發達的重要原因。

中國古代數學之所以在計算方麵取得許多卓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歸功於這一符合十進位製的算籌記數法。

內北朝時期,祖衝之正是用這種被稱為“算籌”的小木棒,最後算出了圓周率。

“1621。”楊憲忽然開口道。

此時王月憫才剛剛開始擺算籌,她並未理會,而是繼續按照自己的節奏擺放算籌計算。

一會兒後。

王月憫抬起頭,看著楊憲,臉上滿是不可置信。

楊憲一開始報的數字,與她算出的結果,絲毫不差。

“你是如何做到的?”

在王月憫看來,這樣的速度,就算是用算盤珠算怕是也做不到。

要知道楊憲全程沒有使用任何工具輔助。

這如何不讓王月憫震驚。

“很簡單,我教你。”

楊憲拿過一張空白的紙張,從上麵分彆寫上0-9,十個阿拉伯數字。

其實從剛才王月憫就想要問楊憲,這些字符是什麼意思。

拉伯數字,也叫印度—阿拉伯數字。它最先是公元6世紀在印度發明的。後來傳到了阿拉伯,在那裡這種數字的字體有了變化,成為東阿拉伯數字。到了13世紀初,東阿拉伯數字經北非傳入歐洲。在歐洲,這種數字又發生了變化,其印刷體也逐漸改成了拉丁字體,最後發展成西阿拉伯數字。

其實阿拉伯數字早在元代,就已經由穆斯林傳入中國,隻是並未引起重視,也並沒有傳播開來。

再者這個時候傳入中國的阿拉伯數字,也是東阿拉伯數字。

與現代阿拉伯數字(西阿拉伯數字)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而西阿拉伯數字約於17世紀早期才由來華耶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