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在黎曼猜想證明的論文,也署上我和我導師的名字!”
“名垂青史!”
“……”
工作人員把打印好的論文遞到陳帆麵前,第7-4部分,威廉·霍斯教授的質疑用紅筆畫了個大圈。
陳帆陷入短暫的沉默。
他深吸了一口氣。
台下所有人都目不轉睛的盯著他。
有‘弱BSD猜想’作為攔路虎,這次報告會注定沒有結局了。
但所有人沒想到的是……
陳帆合上了論文,拽下電子多媒體旁邊的備用白板,從筆筒裡拿出一支白板筆,刷刷刷的在上邊書寫:
《論關於圓錐曲線及弱化的BSD猜想》
在座的所有人,還沒有反應過來這個標題的全部意思時,陳帆就已經開始了他的書寫和論述:
“令D=pq。”
“其中p,q≡3(mod)是不同的素數……”
“……對於Q上帶K的複乘的橢圓曲線E,它在p≥3(若K=Q(√-3)則額外要求p≥5)處有潛在超奇異約化……”
“……”
台下的數學家們大眼瞪小眼:
“這是……在做什麼?”
“他,在論證BSD猜想的成立。”
“雖然不是完全體的BSD猜想,但這,簡直又見證了一場奇跡!”
“牛B!”
“……”
陳帆仍然在書寫。
他忽略掉了。
因為他是重生回來,腦海裡儲備著“未來的知識”。弱化的BSD猜想,是陳帆前世科研成果的一部分!
所以,在研究黎曼猜想的時候,這部分的內容,被他不假思索的引用入了論文中……
而重生回到這個時代,目前還沒有人清楚這一猜想的成立!
陳帆奮筆疾書:
“……在Q上的一個二次扭曲在p處有好的超奇異約化……”
很快,一麵白板就快要被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