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秋收與稅收(2 / 2)

秋蓮娘家也是支持提前收割稻子的那一批,趙有才和劉大剛都回家收稻子,就連負責幫她家趕馬車送貨的趙老頭也回家收稻子了。

就按正常的一個八口之家來說,家裡最多的田裡也不超過三十畝,有些人家更少,隻有十多畝,一年秋收下來的糧食,交完稅,勉強夠吃。

劉大剛正在用乾稻草捆著稻草,聞聲朝她看了來,咧嘴笑道:“曉曉咋來了?”

薑家,以及剛和離分出來過的趙大嫂。

這些乾稻子留到冬天有大用,可以引火,還能鋪在床上,也能塞進被套裡禦寒。

院子裡,薑曉曉靠在樹蔭下,查閱著製作肥皂的相關書籍,看了半響後起身活動一下,她一轉頭,就能看見在院外看候窯爐的趙大嫂,她時不時地往裡麵添加燃料。

“大剛哥!”薑曉曉喊了一聲,抬步走了進去。

她家娘親交待過窯爐的溫度要保持在一個標準,不然裡麵的石灰石燒製不充分,趙大嫂絲毫不敢放鬆,時時刻刻盯著窯爐。

怪不得這村裡的人每家至少有二三十畝的田地,一年辛苦忙活下來到手的糧食卻不多。

“唉,曉曉,你來了,這是咱們村的稅收名冊。”裡正捧著冊子,深深歎了口氣,“今年的土地稅和人頭稅下來了,咱們永安縣的村莊每家每戶都要上繳百分之十五的糧食……”

這個時代的一些禮法並不像她所在的那個世界,一般來說,女人跟丈夫和離後,理應回娘家的,但這個時代沒有這種硬性要求,出嫁的女子可以選擇出來自立門戶,獨自生活。

這幾天,一大半玉河村的人日夜不停地忙碌,除了尚在繈褓中的嬰兒,連七旬老人都一起出動了,花了五六天時間才將田裡的稻子收回來。

她忍不住走過去,定眼一看,這冊子上麵寫滿了玉河村的每戶人家,後麵詳細地標注著每戶人家家裡有幾畝田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