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翰林院的七年裡,他學會了滿、蒙、梵多種語言,於敏中也寫得一手好字,作得一手好文章,記憶也是極好。
乾隆帝好作詩,時不時就會冒出一首詩,很多時候,隨從人員沒帶紙墨,不能及時記下詩句,回去後又容易忘記,而於敏中跟隨時,每次都能在第二天或者當天夜裡,把乾隆所作之詩呈給皇帝,乾隆帝大喜。於是,於敏中深得乾隆帝寵愛。
五年前,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於敏中被晉升為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朝廷內外,他都伴隨乾隆帝左右,乾隆帝做決策時,都會詢問於敏中的意見。
於敏中、和珅兩人可謂是水火不容,妥妥的對立派,在於敏中的眼中,和珅是靠著揣摩上意、獻媚而得到皇帝的提拔。自然和憑靠實力上位的自己無法相提並論。
於敏中看完和珅的折子後,瞥了一眼旁邊的和珅,腦中迅速整理好思緒,向乾隆一禮,說道:“陛下,如果和大人所言屬實的話,真可謂是大逆不道,隻是臣還未見過徐述夔的《一柱樓詩》,不知其中有幾分真假,皇上龍體為重,切勿動怒!”
乾隆聽了於敏中的話,不鹹不淡的說道:“這是揚州送來的卷宗,還有,你不是沒有看過《一柱樓詩》嗎,這本就是的,你也好好一一核對,仔細看看是否有偏差!”乾隆說完向一個太監一指,那太監趕忙從禦案上取過,轉遞給於敏中,於敏中無奈之下,隻好再次認真翻閱起來。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文人,被牽涉到這種**的案件之中,大多涉案之人,都是被人挾私報複,無中生有,栽贓陷害所致,有的字麵意思說不通,就用字麵的諧音來誣告,誣告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告一個準,因為每個官員都知道,如今的乾隆皇帝對於文字案可謂是零容忍,在此巨大的陰影下,各地的文人書生,也失去了以往的活躍,就連青樓吟詩作對時,也都謹小慎微。
於敏中心裡明白,乾隆對於文人這種近乎病態的嚴苛,一方麵是因為大清問鼎中原,背後不準有人質疑其中的正統性,另一方麵就是,如今的乾隆高瞻遠矚,避免國內民族對立,於是嚴厲打擊對本朝心有怨言,對明朝仍有眷戀的文人書生,從民族政策上避免重蹈元朝的覆轍。
眼下這樁案子,於敏中本想從中找一兩處破綻,也好為已故的徐述夔開脫,可是看來看去,卻絲毫找不到辯解的理由,那徐述夔對大清朝的怨懟之心,躍然紙上,從哪裡下手呢?於敏中早已看完所有東西,可一時還未理出頭緒,隻好裝模作樣的繼續翻閱著。
乾隆看了一眼於敏中,冷笑道:“仲常,朕好像大你三歲,這麼久了,還沒看完嗎?難不成你的眼力還不如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