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基建,新唐日報(1 / 2)

李元吉已經不知道多久自己沒有這麼憤怒過了,但這次重新體驗後,讓他很是不爽。

如今事情雖然已經得到解決,但這件事卻是給了李元吉很大的警醒,無論是廣州府與南州府的事情,還是雷州府的事情,更不用說交州府愛州的事件。

若是單單隻有監督,依舊顯得不是那麼穩健,必須得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在李元吉深思之時,下方岑文本的聲音傳來。

“大王,臣此來還有一事,便是關於學院之事,臣準備開始對雷州府與廣州府兩地準備建立的學院,要開始動工了。

如今確定的有國子監、府學,以及州學,縣學的修建,臣已經派人前往各縣,彙總各縣情況,根據各縣情況進行學院地點選擇,然後擇其規模進行修建。

如今兩府各州情況,都有檔案,臣已經連夜翻閱,初步確定了府學與州學的建立地點,以及修建規模。

今特呈大王,請準動工。”

李元吉回過神來,看著岑文本遞上來的折章,當即調整思緒,接過開始查閱,足足接近兩炷香時間,李元吉總算查閱完畢。

將折章收好,李元吉隨即看向岑文本。

“不錯,學院的地址,以及規模都考慮得非常詳細,至於國子監,就不用放在宮內了,放在內城,在王宮西側重新修建。

如今本王的王宮還是太小了些,若是朝廷的皇宮,倒是可以放在裡麵,你這現在將國子監放在本王王宮,本王王府的人住哪去?

雷州府與廣州府的府學,就分彆放在湛江與廣州,不要放在海康與番禺了。

這個學院的建立,正好可以幫助發展地方的經濟,而且相距府衙,都不遠,正好可以進行引流。

不過僅限於雷州府與廣州府,如今海康與番禺都並不缺發展,一個府隻有一個中心,還是差了些意思,應當發展出一個副中心出來。

其餘各府人口體量與經濟體量都不足,就放在各府府治所。

州學就按照你寫的來,不過每個學院的建立,地址不能選在特彆繁華的地方,也不能選得太過偏僻,把握好中間的度進行管理。

最後則是規模,按照你現在所寫的規模,可以適當再擴大一些。

如今兩府各州是這麼些人,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人口的增多是必然,與其將來還要擴建,不如直接修建好,多用一些時間。

孔穎達那裡如今將其他的都整理出來了嗎?”

岑文本整理的這份學院修建地址與規模,可以說非常詳細,大毛病他自己都挑不出來。

學院的建立,李元吉心頭同樣一片火熱,一旦學院開啟,將預示全新的時代即將開啟,世家大族壟斷重要知識的時代一去不複返。

而這種培養人才的方式,也將會全新的亮相在所有世人麵前,無論是在以前,還是現在,亦或者以後,起碼在封建王朝之中,李元吉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所有學院的建立與人才的培養,都是朝廷進行支出。

元明時期雖有大量學院,但都沒有這麼規範,底層的學院,哪裡是什麼學院,不過是些學堂罷了,且大部分都是私人所建。

如今他的這套製度,短時間或許看不出什麼,但隻要堅持住,時間越久,越是能夠展現出其中的恐怖,屆時天下英才,儘皆出自各所學院,而非什麼家族。

岑文本將李元吉所說的牢牢記在心頭,國子監以及府學的地址,他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今李元吉這樣考慮,他也不說什麼,反正都可行。

隨後岑文本心頭也滿是火熱,這個學院製度,將會是從古至今最大的變革,而他,不僅是這場變革的見證人,更是這場變革的執行人之一,岑文本怎麼能不激動。

這一製度,將會直接影響後世無數代人,意義深遠,將會是裡程碑式的改變,參與的每一個人,哪個不是與有榮焉?

這樣的盛世之舉,能夠參與進去,都會被史冊所記載,名留青史,這個好處,沒有人能夠拒絕。

岑文本不再去想,肅然看向李元吉。

“是,臣下去之後便開始進行調整,調整過後,這些學院的修建不知是否可以開始動工?”

李元吉點頭:“調整好後呈給我,我同意之後就開始動工修建吧,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錢財,?要提前開始準備,準備好之後才能進行動工。”

岑文本頓時笑了。

“大王放心,臣知曉。

學院具體的招生以及教學,孔穎達如今還在進行整理。

臣聽聞,如今孔穎達正在挑選各級學院需要學習的書籍,招生以及規模似乎已經確定好了,鐵器監那裡正在加緊製造印刷機,紙張也在開始籌備,看樣子是已經在做印刷的準備了。”

李元吉聽得都滿是好奇,更是憧憬,如今各項先期準備都要開始了,看樣子學院的正式啟動,明年之前就能夠開始了。

想了一會,李元吉也不再去關注,反正這些事情,孔穎達那裡整理完成,都需要呈給他看,隻有他同意之後,所有的程序才會開始進行。

看向岑文本,李元吉問起了心中另外所想的事情。

“景仁,如今驛道的修建,各府都開展得如何?”

岑文本沉思一會,才緩緩開口。

“大王,修建驛道的事情,各府都已經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財力在動工,如今雷州府與廣州府的進度最快,從雷州府到廣州府的驛道已經連通。

府內各州的驛道大部分都已經完成,已經完成的地方正在對其他地方進行延伸。

柳州府的進度最為緩慢,因為山地較多,比起其餘各府就慢了許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