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反複的打量著手中的銅錢,越看越是欣喜,為了給李二送這份大禮,他可是準備了許久許久啊。
“如今鑄造了多少銅錢出來?”
劉三聽著李元吉的話語,頓時一笑。
“大王,請隨臣來,大王一見便知。”
見劉三開始搞神秘,李元吉頓時來興趣了,一臉的笑意。
“景仁,劉三現在都學會這招了,走,一起去看看。”
岑文本頓時也是笑了:“大王,劉三在休閒之餘,也是看過不少書,為此他可沒少去請教孔穎達,隻是經常被孔穎達說教。”
李元吉頓時好奇的看向劉三,劉三轉過頭滿是不好意思的撓著頭笑了。
“讓大王見笑了,臣也是想著,大王給的那些圖紙以及工藝都挺深奧的,學點知識,或許能夠對工藝有更深的了解,能夠做得更好。
倒是時常麻煩孔尚書,幸好的是孔尚書也沒有瞧不起臣這等粗人,有時間就會耐心的教臣,隻是臣資質愚鈍,時常氣著孔尚書。”
李元吉是真的高興,無論是鐵器監還是火器監,亦或者航船局,其實裡麵他安排的話事人,之前都是匠人出身,沒有經過什麼學習。
李元吉也是沒有辦法,想著術業有專攻,也沒有在乎這點,依舊讓他們做話事人,如今劉三竟然主動開始學習,李元吉怎麼能不高興。
如今他兌換出來的這些工藝,都是需要現在已經吃透的人,再去傳授給後麵的人的,要將這些工藝流傳下去的同時,也是為了在了解這些之後,有沒有人能夠在如今的基礎上,再次進行突破的。
為了這個,他特意設立了工業學院,工業學院裡麵,起初也要學一些基本的學識,後麵才會進行這些專業的技術工藝學習。
而這些技術工藝的教導,就全看劉三這些人了,現在劉三能夠去主動學習,將來也能更好的將這些技術工藝教導給下一代人,李元吉是樂見其成的。
李元吉聽後頓時誇讚起了劉三:“不錯,好好學,孔穎達彆的不說,學問這塊是真的可以,等會我再給你送一些書籍來,好好學。
即便是在鐵器監,技術工藝最為重要,但知識同樣重要,若是其他人也想學,你可以組織一下,這是好事情。”
劉三聽得一臉傻笑,這事他都不敢往外說,就怕被人說他不務正業,畢竟李元吉將鐵器監這麼重要的事交給他來做,他反而跑去學習知識,他也覺得自己有些不務正業。
如今有了李元吉的肯定,劉三心中是更加的高興了。
很快,劉三帶著李元吉來到一處庫房之外,隨後劉三親手打開府庫大門,李元吉走近一看,頓時一驚。
李元吉看著庫房之內,密密麻麻全是堆放的銅錢,這哪裡是堆積如山,是已經堆積成山了。
李元吉頓時看向劉三,聲音急促。
“這裡如今有多少錢?”
劉三回到李元吉身旁,恭聲道:“大王,這個庫房有錢十萬貫,而這樣的庫房,有著整整十個,全部都已經放滿,每個庫房都是按照十萬貫錢進行存放的。
而另外還有十個庫房已經修建完成,第一個庫房已經放了一半,銅錢的鑄造,臣已經派人不分晝夜開始鑄造,後續還會修建更多這樣的庫房。”
銅錢一文為一錢,一貫為一千錢,一貫錢約莫六斤四兩,接近六斤半的重量。
因為錢的重量限製,如今行商,都會看到許多滿載的箱子,裡麵裝載的都是銅錢。
而一個人身上,所能攜帶的錢實在有限,一貫錢就這個重量,一個人又能攜帶多少?
李元吉如今用銀子取代銅錢,對於經商的人而言,變相的減輕了他們的運輸負擔,畢竟一兩銀子就相當於一貫錢,更為方便攜帶了。
李元吉滿臉笑容的看著府庫裡的銅錢,一個庫房十萬貫,十個庫房那就是百萬貫了,這些,可都是通過鐵器監鑄造出來的,通過貿易得到的銅錢,還沒有計算在內。
李元吉隨即看向岑文本。
“景仁,如今府庫有多少銅錢?”
李元吉神情期待,這是關係著他即將要對大唐的行動,若是數量不夠,那時間將還會進行推遲。
岑文本沒有絲毫猶豫,當即道:“大王,各府府庫儘皆已清點完成,如今有銅錢五百六十萬貫。”
李元吉聽得心頭一震,五百六十萬貫,加上這裡的一百萬貫,那就是六百六十萬貫,這筆錢財,若是放在大唐最為繁華的時期,並不多。
可是在如今這個時候,這筆錢,若是將大唐的稅收全部換成錢,那麼這筆錢相當於如今的大唐,差不多兩年的稅收。
李元吉心中思索片刻,很快就有了決定,隨即看向劉三。
“接下來的時間,將鑄幣的規模再次擴大,擴大的鑄幣設施,不要用來鑄造銅錢,過後我會給你一個樣式,以及具體說明,到時根據我給?的那些去做。”
李元吉囑咐劉三一番,帶著岑文本就回到王宮。
“景仁,接下來你的主要精力,就是來做我接下來要說的事情,首先,儘快安排下去,各府今後都將開始使用白銀,廢棄使用銅錢。”
之前李元吉安排的,隻是對於貿易使用白銀,在他的封地之內,依舊使用的銅錢與白銀的混合,他也並沒有強製去讓每一個地方都使用白銀。
岑文本聽後,並沒有驚訝,當初他和李元吉就已經商議過使用白銀的事情,如今隻是將這件事情確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