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當這些東西開始出現在百姓中的時候,他發現朝廷能從中獲利,而且獲利的方式不止一種。
這其中一部分是教給百姓知識獲得的收益。
本來為了儘快推廣那些東西,薑啟是打算無償教給百姓。後來和大臣們商議過後,認為免費教的話,一些百姓或許會有顧慮,適當的收費,反而會讓百姓放心且更重視。
薑啟對這部分的收入本沒有在意,認為不會有多少,可一段時間過去他發現,這部分的收入竟然非常可觀。
百姓們覺得花費少量的錢財,就能學會一項技能非常劃算,哪怕自己用不上可以教給後輩,萬一後輩用得上呢?
出於這種心態,很多百姓都去學了。在學會的百姓當中,有些百姓貪便宜沒去府衙,是偷偷跟著其他人學的,不然這部分收入還會更多。
對於這點兒,薑啟和大臣們都不在意,在少許錢財和傳播獲得能量之間,他們肯定會選擇後者。
另一部分是從商人那裡得來的收益。
百姓自己做什麼多多少少都有些困難,就算能做成頂多是自給自足,想大規模生產很難。
商人們就不一樣了,為了節約成本他們會努力大擴大規模。
薑啟讓人去和那些商人們談判,讓商人出錢購買技術和做生意的地方,朝廷給予一定的支持。
商人們不傻,能看到豆製品和其他東西的價值,立刻揮舞著手裡的錢幣,跟朝廷買買買。
一些商人甚至為了一些較好的地方,使出了大夏版的商業競爭手段:大打出手!
等賣完那些技術和地方,薑啟發現這個方法賺錢快極了,簡直比搶還快。
商人們能看到那些東西的價值,朝廷有那麼多厲害人物能視而不見?指定是不可能。
於是朝廷第三部分的收入就來了。
朝廷專門選定了些地方沒有賣出去,由朝廷開一些作坊、店鋪來運營,一段時間下來,已經開始有了收益。
三部分總到一起,薑啟發現那些收益遠遠超出他的想象,一直空空蕩蕩的國庫竟然稍微多了點東西。
雖說不能完全支撐一場戰爭,但是給邊疆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