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看大山村的名字不起眼,可是地理位置好,離寧平城不遠,是經過百年戰亂後,這個天下最先安定下來的地方之一。
因為寧平城是當初的薑王、現在大夏朝皇帝,發跡的地方,皇帝一直對寧平城及其周圍的百姓很好,不僅打跑了許多流寇盜匪,製定的賦稅也比較低。
雖然大山村的村民,一年到頭很少有吃飽的時候,但是和彆處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時不時會有人餓死的情況相比,現在這種生活,他們已經很滿足了。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夏樹才被扔在了那裡,這應該是他親生父母對他最後的一點兒憐憫吧!
被扔到大山村,可能不會有人收養他,可能會被餓死、凍死,至少不會成為彆人的食物,在遠離寧平城的其他地方,那就不一定了。
大山村的村民是窮,不過眼睜睜看著一個嬰孩被餓死,又於心不忍,於是由村裡老者做主,收養了他。
村裡人是在村口的大樹旁撿的他,所以給他取名為樹,至於姓,是他自己給自己取的。
在夏樹看來,他算是在皇帝陛下的庇護中,活下來長大的,皇帝陛下用“夏”來作為王朝的名字,那這個字必然是很好的,他用來做姓肯定也很好。
作為吃百家飯長大的夏樹,很知恩圖報,村裡人拿他當親人對待,他也儘力回報村裡人。
比如說今天的這些柴,就是他替村裡的劉叔公賣的。
劉叔公家的兒子服徭役去了,劉叔公前些天摔到腿,行動不便,兒媳要伺候老人又要照顧年歲不大的孩子,自然就沒辦法去送答應彆人的木柴。
正在著急的時候,夏樹聽說了他家的困難,自告奮勇地幫著送了。
送木柴的時候,還沒有進城門,他就看到一群人在圍著什麼看,裡麵還傳出一股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
看熱鬨大概是人的天性,從古至今都沒怎麼變。
尤其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人,正是好奇心很旺盛的時候,根本經不起誘惑,有什麼新鮮事都想去看看。
想看熱鬨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夏樹要怎樣背著一大捆木柴,穿過層層人群去看。
試了兩次沒擠進去,還被人嫌棄,他乾脆不往裡麵擠了,把柴放下,試了試柴的結實程度,踩了上去。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