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說,朝廷明顯不想打,金鑾殿上全是主和派的天下。實際上十幾年前就有這個趨勢了。據晏先生所說,當初朝中主戰派個個被打壓,都攔不住皇帝一意南遷。十多年來,當初的主戰派中,武將戰場上死了一批,戰敗被清算斬了一批,被強製回家養老一批;文官血諫撞死一批,心氣難平自儘一批,心灰意冷辭官回家一批……反對的人都被清乾淨了,剩下的也都乖乖閉了嘴裝聾作啞,於是粉飾太平的情況風氣愈演愈烈,朝堂上一片歌功頌德,都自欺欺人地說著友好睦鄰和平相處。
上行下效,朝中不想打,誰又敢說打?
而趙七的這篇文章,一句話概括:送什麼錢和什麼親,有點誌氣就該像當初武帝文帝莊帝時期的先輩一樣,給狄人趕回老家去放馬,不廢話打就完了!
這種基調一擺,鐘繁微心知肚明,不管他寫成什麼樣都不會得到好的評價了。
若要改,便隻能從根本修改,寫以和為貴,安撫狄燕,教化狄人,勿起戰火……
但這種國策的後果,鐘繁微比如今任何人都清楚。
於是她無話可說,隻是抬眼看趙七。卻發現他不知什麼時候又摸出來一本書,兩隻手指拎著搖晃。
“小心點你彆晃!”鐘繁微隱約看見封皮上“金水”二字,不禁聯想到什麼,下意識一聲驚呼。
趙七有些訕訕地停了手,本想將那本書拋給鐘繁微,看著她死死盯著他手的目光,最後還是選擇了雙手遞給她。
當真是《金水遊記》,鐘繁微都忍不住放輕了呼吸。說是遊記,這書其實該算是隨手寫的雜記,作者不詳,隻能猜測大概是個攜美同遊的琴師。這遊記中有一路上的山川風貌,也有路上聽來的傳聞軼事,還有隨手記錄的琴譜,甚至還夾雜著生活瑣事……
本就隻是隨手而記,作者又不是什麼出名人物,抄錄的副本自然也就不多。真正使《金水遊記》出名的,還是因為傳說其中抄錄著《深城子規驚》和《元皇破陣曲》的片段。
——元皇滅梁,長風居士作《破陣曲》以賀;紀朝傾覆,紀幽湣王奏《子規驚》而死。
這兩首傳奇般的琴曲皆是失傳已久,為普天之下眾愛琴之人生平憾事。後有傳聞說《金水遊記》中有抄錄部分琴譜,一時間凡愛琴之人皆趨之若鶩。
鐘繁微對琴棋書畫都僅限於“會”,並不如何喜愛熱衷。書畫好歹還能賣錢,是以她在書畫一道上還算儘心,這些年來也靠著這條路子換些錢來買書,琴與棋則都被她束之高閣。風月琴分給了鐘惜鈴,另一把留給她的金翹琴則十天半個月不會去撥弄一次。
愛琴的是鐘惜鈴,她生日將近,鐘繁微也想過找這本遊記送她作生辰禮物。但也不過是想想而已,這本遊記確實不好找,不知多少人铩羽而歸,她也不抱什麼指望,不過是隨口一提,誰想到趙七居然記住了,且還真的讓他找到了。
……也不知他花了多少精力和金銀。
於是她問:“我之前放在你那裡的錢還夠嗎?我手頭還有點月錢,你等我先拿過來給你。”
“夠呢夠呢,”趙七連連擺手,睜著眼睛說瞎話,“賣主沒什麼見識,把這當不得誌書生胡寫的東西賣給我了,便宜到我都懷疑這是不是假貨……其實我也分不清真貨假貨,這不找你來分辨嗎,是假的我不虧,是真的我血賺,你說天底下哪還有第二樁這麼好的生意?”
鐘繁微被他的邏輯繞得愣了一愣,然而他們之間的口舌之爭她一向難以占到上風,若說課業讀書範圍內鐘繁微能把趙七忽悠得仿佛目不識丁,但要論胡攪蠻纏偷換概念,她三輩子加起來都沒有他本事大。
於是她隻能歎了口氣,低下頭去對照那本遊記和傳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