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我們繼續研究籌碼,研究盤口,研究集合競價,研究情緒......這一個過程的研究,都需要通過無數次的交易來進行驗證。
再後來,當我把滿屏的指標全部去掉的時候,心中突然舒服了許多,情緒也更加安靜了。
接著,我們開始簡化指標,開始刪除指標。
到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rsi消失了。
dmi消失了...
bbi消失了...
boll消失了...
kdj消失了...
vol成交量消失了...
......
macd也消失了,
到後來,整個盤麵上隻剩下了k線。
大道至簡,終於形成。
隨後,開始增加移動平均線,一根..兩根...三根......八根。
交易的標的也開始轉變,眼光也越來越挑剔。
市場上5100家交易品種,能看到可以交易的卻不到100。
隨後為了優化,每日可交易的品種不足20,對於這些品種,依然還是太多。
繼續進行優化。
到最後,交易品種下降到10隻以下。
後來,在這個交易品種的數量,也因此衍生出了另外一個指標。
當交易品種變少的時候,說明市場的環境差。
當交易品種大於10的時候,說明市場的環境好。
當交易品種大於20的時候,說明市場的氛圍非常好。
這就是體係的產生。
同樣也能夠檢測出市場氛圍的好壞。
因此,總結得出的結論。
花錢的指標並不見得比免費的好用多少。
在每個看盤的行情軟件中,有這麼一個指標算是比較好用。
我們都知道看盤隻能看到買一到買五,賣一到賣五。
但是看盤軟件就出了這麼一個vip,可以讓你看到每檔的詳細掛單和總體的掛單數據。
這個是唯一一個我認為值得花錢的服務,其他的都是智商稅。
這個vip服務,唯一的作用是什麼?
就是看漲跌停的封單數據。
要知道跌停板上千萬和上億的資金,散單在前還是大單在前,這對於短線客是一個具備參考的服務。
做龍頭戰法和連板戰法的短線選手,幾乎都會選擇開通這項服務。
但是除了這一類的交易選手,其他人也不必要開通。
做交易,最關鍵的是買和賣。
假如你知道掛漲停的都是小單,你會賣嗎?
假如你知道掛跌停的都是小單,你會買嗎?
這才是最根本的。
也是交易中的本質。
在行情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所有的買入都是因為看漲,
所有的賣出要麼是因為忍不住割肉,要麼是因為到了止損位,要麼是因為害怕還會下跌,要麼是股價跌破了趨勢......原因有很多,但最終都彙成一句話:明天還會跌。
這也就是為什麼股價在箱體的頂部和底部是分歧最大的原因。
看好的人買入,看跌的人賣出。
然後互道一句:“sb”
放在成交點位上,隨著一個個b點的出現,一個個s同樣嘲諷著自己。
為什麼不把買點換成v,把賣點換成a,這樣才算是正宗。
如果買好了,賣好了,還沒有感覺。
但如果賣虧了,買高了,那醒目的sb真的是哐哐打臉。
最後隻能自我安慰一句:我特麼的就是sb!
炒股做交易的人,真的很痛苦。
當彆人都在外麵玩兒的時候,你依然忘不掉市場發生的事情。
a股放假,你關注港股,你關注美股......
等到周末了,你又關注現貨,期貨,大宗商品......
等假期結束,你又關注財經主播,關注社會動態,關注新聞政策......
等周一開盤前,你還要關注巴菲特的股東大會,關注海外戰爭動蕩,關注a50指數的走勢......
真的是把自己弄的很累很累。
可是到最後交易開始的時候,你就迷茫了。
到底應該買什麼?
自己的持倉,到底該不該賣?
自己要不要調倉換股?
自己要不要追高?
自己要不要抄底?
......怎麼辦?
你的大腦無比混亂,
根本無法做出準確的交易行為。
在數字變動的情況下,你的手會下意識的打開你的交易賬戶,然後進行賣出或者買入。
當成交之後,你的大腦瞬間冷靜。
如果你買入的大漲,或者你賣出的大跌,你會因此而慶幸。
如果你買入的大跌,或者你買入的大漲,你會因此無法呼吸。
情緒會徹底引爆你內心的恐懼和欲望。
你的大腦開始提高交易的風險,想要去抄底,希望能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