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殿試(2 / 2)

三月十五,新晉舉子們穿著統一的袍服冠靴在禮部官員的指導下,在太和殿丹陛按會試名次排成兩列,單名在東隊,雙名在西隊。此時王公百官也穿著朝服立於丹陛內外,江晨才十九歲,在一眾三十多的考生中青蔥水嫩的明顯,再加上他是這次殿試的主角,或明或暗的視線都集中在江晨身上。

其他考生在第一次進紫禁城大門時,身體就不聽使喚了,若不是禮部早早地指導過,不能殿前失儀,怕是會有幾個表現出做夢姿態的考生出現。江晨也緊張,但他更多的是在想接下來的考試,自己無論寫成什麼樣子,結果都注定了。可江晨還是希望能不給人留把柄。

一切準備就緒,鳴鞭,鼓樂齊鳴,康熙就座。今年主持的大學士從殿內黃案上捧出考題,交給禮部官員放置在丹陛黃案上。眾人一起向康熙行禮,禮部才能開始發放題紙。考生們跪受後,到殿內試桌上答題。

江晨作為頭名,自然是第一個拿到試卷的,在答卷的前半頁寫明履曆三代及姓名、籍貫、年齡等後。江晨開始看題,隻見卷子上寫著的問題是‘黃河水患不斷,經過數年的治理,卻沒有起色,你們這些賢才,比那些瀆職、遵循陋**、營私舞弊的無用之人要明事理,可有什麼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原題在最後,這是蠢作者大致翻譯的,不準確見諒)

黃河水患不斷,一直是康熙的心中隱憂,年年決堤年年治理,年年治理年年決堤。自一代治水能臣靳輔因康熙的權衡利弊被犧牲掉之後,新河督王新成在康熙三十一年因挪用治河銀兩被查出,後來被推上位的更是平庸無能,本來因靳輔多年治理有所好轉的黃河又開始年年肆虐,但又去哪裡找第二個靳輔呢?

這幾年的考題多跟黃河治理,相關事務管理有關係,這題確實好猜,可卻不好答。

首先,如何治理黃河就是大學問,哪怕靳輔所著的《治河八疏》也遵循明人潘季馴的‘束水攻沙’,即疏浚河道,多開引渠,以河水來衝走泥沙,保證運河的正常通行。他創造性地提出了“遙堤”方案,即在主河堤之外再建一道堤壩,以防備洪水決堤。另外,靳輔還提出了開挖“中河”的方案,使運河中的漕船能避開水淺沙多的黃河河段,從新挖的河段通過,這樣就能大大提高通行效率。

隻是這樣的能臣,為了治水,好好的官衙不住,在治水現場吃住,還不是因為不能兼顧同僚情誼,被人掀翻了?都說‘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治水付出大可撈不著好,還要遠離**中心多年,一旦京中起了疑心,官途不就到頭了嗎?不劃算,不劃算。

誰不知道隻要按著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