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會演戲的編劇(1 / 2)

那年文娛 蒸菜 6383 字 11個月前

拍戲,可以是完全準備後的精雕細琢。

比如大片時代的電影和電視劇,就一定是人物場景道具,每一個都準備充分之後的一項工業化的作品。

也可以是毫無劇本的靈感發揮。

這一點在舊港片時代體現得淋漓儘致。

上一世,仙劍因為角色確定的關係,時間拖的很長,其他幾組都已經開拍了,主演才臨時確定。

更有拍了幾集才發現,演阿奴的安以軒,和演林月如的劉品言,比對方更適合各自角色的問題。

然後又將前麵的拍攝作廢,選擇了臨陣換角。

這也是仙劍後來預算多次超支,拍攝進度一拖再拖的原因。

更是讓仙劍錯過了上星的關鍵窗口期。

至於完整的劇本,就更是沒有。

很多時候主演到了現場,都不知道今天演的哪一場。

編劇都得跟著主演一起,一邊寫戲,一邊給他們講解劇情。

這更導致了拍攝過程中,肉眼可見的一些粗製濫造。

尤其年輕演員,因為缺少對劇情和人物的了解,有許多表情僵硬,動作做作的場麵。

這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那句話,仙劍這個劇組,說話的人太多了。

當初王元提交了仙劍第一版後,劇組不滿意。

基本將全部劇情推翻了重新來寫。

這當中又加入了多位編劇,其中就有西街少年的編劇團隊,和後來主導仙劍三的編審鄧子山。

仙劍劇本在經過三次推翻之後,最終才形成了後來拍攝的骨架。

也就是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碰撞的核心,李逍遙趙靈兒一群人成長為故事的主旨。

並在這個基礎上,一點一點的去拍攝並完善,豐滿各個人物。

這一次,因為有沈濤的介入。

曆史在第一個版劇本那裡就拐了個彎。

過早的確定了劇本,再根據需求去套用人物,也就讓各方麵進度快了更多。

最重要的是,能讓演員有時間去揣摩角色、和進行額外的練習。

比如沈濤就在進組之前,被劇組安排去了什刹海武校,進行了為期十天的武打練習。

不能說這種突擊訓練有多少成效,卻可以讓演員在表演中,最起碼能做得似模似樣。

在有了一定基礎後,劇組的安排也不用那麼倉促。

上一世,演員經常是連軸轉,白天拍完了根本不休息,立馬就得連夜拍晚上的。

劇中的武打戲,能用替身的基本全用替身,到主角部分,就全是固定旋轉鏡頭,或者進景特寫鏡頭。

這樣速度是快了,可表演細節就沒法推敲了。

這一次手裡有劇本,又讓演員提前進行了練習,拍攝起來少了鏡頭切換,不但效率更高了,成片效果也能更好。

四位導演依然分成多組人,文戲、武戲、白戲、夜戲。

基本各有分工,拍攝起來不衝突,演員也能有更多時間去休息。

比如麥貫之就帶著酒劍仙一群人,提前去了LS市。

劇組就像一台組裝的馬車,當各個零件都有充足容錯空間的時候,一部戲的拍攝進度就會特彆的順。

不得不說,李國立在上一世那種混亂的情況下,還能把仙劍拍成經典,不愧是在香江那種混亂地方,磨練出來的導演。

仙劍其實並不同於傳統的武俠劇,也不同於後來的仙俠古偶劇。

它其實是一部在仙俠背景下,探討人生、社會、友情、愛情、師徒、ZJ等宏大議題的青春劇。

比如將拜月教換成羅馬的教派,不但沒有絲毫違和,反倒能更容易讓人理解。

尤其是PUA劉晉元的那一段。

台詞中全程說著公平、交換,可骨子裡卻儘是傲慢和偏激。

夜,清明上河圖景區的一間大宅裡。

外麵劇組還在忙著鋪設場景,今晚有兩場重頭戲要一起拍。

隻是一場是室內,一場是室外。

沈濤、劉億非、袁紅、徐錦漿幾位今晚的主演,圍在一個小太陽身邊烤著火。

“沈老師,對於拜月這個人物,我還是有些沒想明白,就是他前麵努力了這麼多,為什麼最後他會那麼輕易的死去。”

外表粗獷的徐錦漿,說起話來有些細聲細語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