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雖然情況好些,但也源自於陶弘景與蕭衍的私交、以及他在醫藥占卜、天文地理和諸般學科上卓越的成就,一旦他身死道消,說不得上清派就要和天師道一般境地,畢竟連皇帝現在都要出家了。
在祝英台沒有出現在茅山眼中之前,陶弘景對待佛門一直用的是“退避三舍”的態度,對於北方道門的求援也沒有伸出過援手,為的就是保存這茅山上最後的三千道門弟子。
但如今情況不同了,上清派又出了個“真人”,年輕的祝英台福運隆盛,至少能保上清派百年道統,何況還有馬文才這樣的“潛龍”出世,一旦潛龍飛升,道門未必不能崛起。
陶弘景是在親自見過馬文才、望過他的氣後,才決定派弟子下山的。
非但要派弟子下山,他更堅定了要和馬文才一起攜手研究新的煉銅之法、丹方藥材的想法。
陶弘景起了“奇貨可居”之心,馬文才卻並沒有欣喜若狂。
他大約也能猜出茅山上是什麼意思,然而一群騎兵之中帶著幾個騎驢的道士他也有顧慮,畢竟入了魏國後很多時候可能會急行軍,這些道人平日裡在山上清修,且不提自保之力,就怕路上有個閃失,還要和茅山上結怨。
聽完馬文才的疑慮,陶弘景笑了。
“馬侍郎多慮了,所謂一法通百法通,貧道派下山的弟子都是修習過內家功法的,雖不能不知疲倦,至少身體強健遠超旁人,騎馬和騎驢也沒有太大區彆,隻要馬侍郎給他們幾匹馬,用不了幾天就能融會貫通。”
他撚須笑道“我茅山弟子雖人數不多,卻有用的人。馬侍郎行軍在外,也需要諸般能人。我的弟子有的能醫治牲畜通曉獸性、有的能夜觀天象預測晴雨,有的擅奇門遁甲布置陷阱,有的耳聰目明身輕如燕,有的善於追蹤行蹤痕跡,馬侍郎帶上他們,絕不會令你失望。”
陶弘景在推薦自己弟子的時候,祝英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