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三十三萬大軍,十八名頂級猛將(1 / 2)

大唐天將軍 落葉凋謝 13050 字 2024-07-16

敦煌大案,告一段落。

李瑄讓顏真卿留在敦煌郡,暫主日常事宜,等敦煌太守到任以後,顏真卿再回涼州城。

這一日,碧波如洗,晴空萬裡。

趁清晨涼爽,李瑄帶著神策衛,準備離開敦煌。

得知李瑄將要離開,敦煌百姓紛紛前來歡送。

李瑄並未騎馬出城,他看到周圍的垂髫小兒圍著他,直接抱住一名小孩,將他放在馬背上。

小孩一點都不害怕李瑄,他問過大人,都說這是仁厚的將軍。

他們很不解,前幾日城外殺死那麼多人,大人捂住小孩的眼不讓他,為什麼被稱為仁厚的將軍呢?

等他們長大後,或許就有答案!

李瑄的仁厚不僅僅是除去商賊、豪強、貪官,還給敦煌的百姓分到好處,耕地。

“將軍,我將來也要成為將軍!”

騎在李瑄馬上的小孩奶聲奶氣的說一句,很大方。

“哈哈,你大有可為!”

李瑄為小孩牽著汗血寶馬,防止馬暴躁。

百姓們都被李瑄的胸懷所感動,有的老人活了五六十年,從未聽說過大人物能放下身段,與民同樂的事情。

李瑄可是統領十幾萬精銳士卒的皇室宗親,楚國公。

其他的邊帥如果能做到正眼瞧百姓,都算是值得稱讚的。

但那和李瑄相比,也差了許多境界。

顏真卿跟著李瑄,每一日都有不同感悟。

他知道士族可能對李瑄大開殺戒頗有微詞,但那是他們有利益牽扯在其中。

憑心而論,李瑄的愛民與誅惡,並不矛盾。

矛盾的隻是那些人罷了。

李瑄對豪強的定義明確。

大族、鄉紳、士族,草菅人命者,欺男霸女者,魚肉百姓者。謂之“豪強”。

淵源且家風明亮的家族、富農,皆不必顧慮。

哪怕是土地兼並,隻要沒有犯下豪強之罪,就不會被李瑄處置。

親衛們也效仿李瑄,將一個個孩童放在馬上,為孩子們牽馬,逗得他們哈哈大笑。

這是他們第一次不怕官兵。

李瑄的親衛都是遊俠出身,輕生重義勇於急人之難。

他們跟隨李瑄,隻是想跟隨英雄,行正義的事情。

哪怕如大詩人王維《少年行》中的一樣,也是轟轟烈烈的一場!

縱死猶聞俠骨香!

但李瑄對親衛,有嚴格的晉級標準!

除了李瑄指定的幾名親衛以外,殺敵數量夠,都會提拔為郎將,衙將。

他的絹賞賜,必然將一部分賞賜給親衛,另一部分交給戰死親衛的家屬。

親衛們雖著內外兩重甲,但難免在隨李瑄衝陣時傷亡。

也正是因為李瑄的厚重,親衛在戰鬥的時候,奮不顧身,視死如歸。使神策衛在衝陣的時候所向披靡。

“將軍,您是貴人,父老鄉親沒什麼能拿出手的,隻是湊了點錢,您請收下,作為用度。”

李瑄的隊伍到一處路口的時候,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用兩頭騾子駝了幾袋錢,要送給李瑄。

這些都是敦煌百姓七拚八湊的,為感激李瑄。

在燥熱的天氣中,如果送其他東西,很難得以保存。

“這錢不少啊!不過我又怎能收下呢!我的吃穿用度,都來自百姓。你們已經是我衣食父母,我身為聖人親命的采訪使,隻是做了一個官吏該做的事情。這些錢財給我,並不可改變我什麼,但對鄉親們來說,卻能吃一頓豐盛的肉食。”

李瑄緩緩地向長者和周圍的百姓說道。

確實,這些錢財對他不過九牛一毛,留給百姓,逢年過節還能加餐!

“將軍,您對敦煌的恩情,茫茫祁連山都不足以比重,更何況是幾包錢呢?您的眼眸比藥泉的水還要明淨;您的心比鳴沙山下的彩色沙子還多姿彩。有您在,城外的黃沙都猶如青地;甘泉水的水,也變得甘甜了;莫高窟的萬佛離我們很近,哪有這麼仁慈啊;豺狼被驅逐了,虎豹也被殺死了。我們知道您不在乎這些,全當我們的心意好了!”

長者是一名夫子,他抓住李瑄的手,動情地說道。

“過去劉寵離任太守的時候,隻收百姓一錢,最終又留在當地的河中。我一錢也不會收下,因為我的心一直留在敦煌,和鄉親們的身上啊!你們保重就是了,我們還會再相見的!”

李瑄拍了拍長者的手,終究不收。

不論是為百姓,還是為自己苦心經營的名聲,他都不能收下。

他就這樣徑直從長者身邊經過。

百姓們感動,有的嗚咽出聲。

“將軍……”

在大門口的時候一個老人叫住李瑄。

這名老人帶著一名清秀少女,正是之前的東門老人。

他此時也不拿拐杖了,精神恢複之前。

李瑄駐馬,招手讓老者來到他身邊。

老人和少女異常激動,小跑過來。

“您救下我孫女,老朽在此拜謝!”

老人剛到李瑄麵前,就帶著孫女向李瑄下跪。

李瑄不要錢,他什麼都沒有,隻能如此感謝。

這一次,李瑄為被擄走婦女賠償不少絹錢,夠他們老小生活很久。

“老人家不必如此!”

李瑄趕緊將老人扶起來,他覺得沒必要這樣。

他還順帶將少女扶起來,這些天她氣色好了許多,李瑄很欣慰。

隻是少女看一眼李瑄,就趕緊將頭埋下。

“將軍征戰沙場時要保重啊,希望您能早些打敗吐蕃。”

老者的兒子就是死在隴右,他希望南麵的胡人寇盜早些被消滅,也希望李瑄能平平安安,如將軍這樣的人,才能造福人間。

“托您的福!老人家也要保重身體。”

李瑄笑著回複一聲,然後對少女說道:“照顧好你阿翁!”

“嗯!”

少女低頭應了一聲。

老人不敢耽誤李瑄行程,拜謝後讓路讓李瑄離開。

趁現在天早,太陽出來就不好趕路了。

隨後,李瑄將馬上的小孩放下,摸了摸他的後腦勺,讓他去找自己的父母。

跨上汗血寶馬,李瑄迅速飛奔……

神策衛也跟在李瑄身後卷塵而去。

李瑄不用回頭,也能看到揮手;已經走遠,依稀有呼喊聲……

在墨離軍,李瑄停留一天……

在豆盧軍,李瑄停留三天。

在建康軍,李瑄也停留三天。

主要是觀看這些軍士的訓練情況,在開戰之前,勉勵他們。

更遠的寧寇軍,李瑄就沒去問。

李瑄還在建康軍的時候,信使通過驛站,來到張掖郡。

他看到李瑄後,直接稟告:“李帥,此聖人詔書。”

這詔書的標示為七百裡加急,可見內容重要。

李瑄打開詔書。

李隆基讓他通過官道驛站速回長安,具體什麼原因,李隆基沒說。

“青海大戰即將開始,聖人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召我入長安?”

李瑄將詔書疊好以後,皺眉喃喃自語。

“該不會是李林甫這老賊要搞我吧?沒道理的,如果有事,高翁會提醒一下,楊玉環應該也會幫我說道說道。”

“聖人已經知道吐蕃讚普要傾國之力,禦駕親征。必然要依仗我與吐蕃決戰。”

“而且前段時間,聖人又給予我特權。”

“或許長安有大事發生,但對我不可能是壞事。”

李瑄分析片刻後,決定立刻趕回長安。

他從建康軍動身,先到姑臧停留一天。

他告訴河西主事判官楊綰關於敦煌俘虜的安排,以及戰鬥的準備。

另外,李瑄又寫封信,讓親衛帶回河湟,交給劉晏。

他又吩咐安思順、高秀岩,從七月中旬開始,河西、隴右諸軍開始向河湟調動,一如去年一樣。

安排好一切後,李瑄帶著羅興、薛錯等十幾名親衛,向長安而去。

這一次,他們沒有騎軍馬,而是騎驛站的馬匹。

每隔五十裡,就會更換一次馬匹,一直以奔襲的狀態。

晚上隻是休息四個時辰,日行三百多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