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真正的國士,痛苦的朱棣(2 / 2)

與此同時。

其他朝代的人望著此景皆神情複雜。

明朝所經曆的,何嘗不是他們每一個朝代所經曆過的困境。

看到幾千年,幾百年後的明朝依舊陷入此等困境,曆朝曆代的開明之主不免有些唏噓。

莫非貪官汙吏,土地兼並的問題當真不可解?

也不知天幕中提到的現代能否有辦法杜絕這一現象。

……

“張先生的變法應該在他死後被廢除了。”

永樂一朝。

於謙憂心忡忡的想著。

天幕不會無緣無故的提及此事,既然提到,那便證明對方後來一定受到了權貴們的清算。

張居正死後,他所主持的變法,無非兩種結局,一種是像吳起那樣,支持自己的國君死後變法立刻被廢除。

還有一種,就是像商鞅那樣,人雖死,變法卻被保留。

不過結合大明僅僅續命了76年,於謙覺得最大的可能是前者。

“張居正這樣的臣子,終究還是太少了。”朱棣惋惜一聲。

極少有人能像張居正那樣一心為國,立誌成聖。

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是善於謀身,為自己爭奪利益的庸人。

這些人不是不知道懂得變法的好處,或許在他們沒有成為既得利益者前,也曾一腔熱血,試圖改變種種不公,試圖改變這滿是汙垢的世界。

可當他們進入官場,成為人人羨慕的官老爺,享受到權力帶來的好處,成為所謂的既得利益者後,很快便被腐蝕同化。

曾經的熱血青年變成了規則堅定的擁護者。

這就是絕大多人的短視和劣根。

正因為這樣,才更能襯托出張居正這種人的偉大。

這才是真正的國士。

……

【張居正知道這是一場幾乎不可能取得勝利的戰爭,但他表現的是一個超卓的**家改革的決心,是麵對天下蠹蟲抬棺決戰的戰書。】

【然而清丈田畝的施行,最大的敵人卻不是反對的聲浪,而是官員們對清丈田畝在**意義上的認識不足。】

【有的官員為了增加田畝數為功,多報清丈數據,以尺寸較小的丈量儀器,或者征收其它的田畝來充當虛糧,有的出於“愛民”的理由,則儘量的少報田畝數,或者降低土地的質量,以減輕百姓的負擔。】

【地方官愛不愛民,由誰書寫?】

【當然是當地擁有土地的地主階級,他們才有錢讀書,他們才有權替百姓代言。】

【真正底層的民,又有誰來愛,不論是為政績多報,或為名聲少報,對於官員們個人來說,政績和名聲才是最終為他們個人換來權與利的。】

……

光是從這些講述,眾人便能感受到清丈土地的困難。

官員們既是大明的官,又是地主豪紳的代言人,想讓每個官員儘職儘責,談何容易?

而百姓呢?

根本就沒有發聲的機會。

史書上官員為了所謂的政績,無視百姓的權益胡亂瞎搞的情況還少嗎?

誰知道清丈土地會不會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不便?給他們的利益帶來損害?

還不是完全憑當官的良心。

……

【但不管怎麼說,清丈土地還算成功。】

【從萬曆六年初到八年末,時經三年,核天下田畝7.2億畝,比起弘治年間,僅增長了一億多畝,成績斐然。】

【此後張居正提出了一條鞭法改革,這一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將各種賦稅合並為一種,即一條鞭,二是實行定額稅,即按照土地的產量來確定賦稅的數量,三是實行攤丁入畝,即將人口和土地掛鉤,按照人口數量來分配土地。】

【張居正最大的成就是在經濟上,土地經過丈量以後,開始實行一條鞭法,老百姓的負擔減輕了,國家的收入增加了。】

【一直以來都是缺錢的明朝財政,在張居正身後,國庫居然有了400多萬兩存銀,太倉的糧食可供十年之用,明朝徹底擺脫了負債的日子。】

……

“越是複雜的稅收方式,越容易滋生天賦,將天下賦稅合為一種,簡單有效,對症下藥,令大明一改頹勢,不錯。”

諸葛亮點了點頭。

自古以來,如何合理的收稅一直是國家的一大難點,也是滋生貪腐最多的地方。

稅收政策能鑽空子的地方太多了,那些貪官總能找到理由刁難百姓。

手段低劣點的,說你糧食成色不好,不足量,讓你多交一半糧上來。

高明一點的,比如大名鼎鼎的淋尖踢斛,百姓去繳納官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