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年間。
兵部尚書認真的聽著,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萬幸,自己的烏紗帽保住了。
朱棣雖然也在聽,不過聽的
就沒有那麼仔細了,畢竟這些事情隻需要交給下麵的人做就行了,他一個當皇帝,完全沒必要親力親為。
如今的他,心中更多的則是激動。
想想看,蒸汽機有了,蒸汽火車還遠嗎?
倘若大明真能造出蒸汽火車,將會是怎樣一番光景?
到那時,怕是馬都用不著了吧?
糧草運輸,調兵遣將也能輕鬆很多,不用再像現在這樣大軍開拔,後麵跟著幾十萬的後勤,這可是一大筆費用節省!
百年後,火車遍布全國各地,大明疆域儘在中央掌控,官員任職,**反叛將會無比輕鬆。
光是想著這些,朱棣便激動不已。
似乎已經看到了大明在他的手上發生劇變!
“我當是什麼新奇玩意,皇上,要臣說這蒸汽機沒什麼稀奇的。”
正當朝堂眾人低聲議論著蒸汽機的同時,一道不合時宜的聲音突然傳來。
眾人移目看去,隻見說話之人,是那位曾奉命總裁《太祖實錄》、纂修《永樂大典》的大學士解縉。
解縉才高八鬥,看著他那略微不屑的樣子,朱高熾奇道:“解大學士莫非知道這個新奇玩意。”
“正是!”
解縉傲然踏出,搖頭晃腦道:“皇上,太子,諸位同僚,這洋人的蒸汽機看似厲害,實則在臣看來壓根沒有什麼稀奇的,因為我華夏,早就有了蒸汽機!”
解縉此言一出,立刻在朝堂引起軒然大波。
“啊?這是真的嗎?”
“怎麼我們從來都沒聽說過?”
就連朱棣也感到有些意外,大明,竟然已經有了蒸汽機?
“解學士,你莫不是在說笑吧,倘若我大明已有蒸汽機,為何我等全然沒有聽過?”朱高熾好奇道。
太子發話,解縉也不再藏著掖著,“稟太子,諸位之所以不知,是因我大明與西洋對此物的叫法不同罷了。”
解縉頓了頓,繼續道:“不知道太子可曾聽說過‘火船’,或者說‘千裡船’?”
“火船……你是說我大明寶船!”
朱高熾眼睛一亮,“是了是了!”
“我記得當初鄭和引閩越人轉石磨之旱缸,以火燒水令旱缸內塞往複來往而趨勢寶船前行,當時我們兩百艘船東行,隻用力三個月零八天就到了畢魯。”
不要小看老祖宗的智慧,事實上,我們早就已經在利用蒸汽機的原理推動船舶。
剛才朱高熾剛才所言,也被原原本本記錄在《海外談·船運》。
“太子所言極是,事實上,我華夏早在南北朝時便已經在使用蒸汽作為推力。
解縉驕傲的揚起下巴:“臣剛才所言的火船,便是由祖衝之父子所發明也,這火船隻需要燒火加水,便可驅動船隻,無需浪費人力,又謂之千裡之船!”
“這些臣都記錄在《永樂大典》之《機器秘談》第六十四篇!諸位若是不信,大可親自去查閱!”
解縉這番話說完,朝堂之上頓時再度引發一陣喧鬨。
許多人還是頭一次聽說這種事,無不嘖嘖稱奇。
至於對方說的親自查閱,則是沒人當做一回事。
解縉才富五車,又是負責編纂永樂大典的功臣,他既然敢當眾這麼說,就一定是真的。
與此同時,一些熟悉海運,了解火船原理的官員也是連連感歎。
經解縉這麼一提醒,許多人這才後知後覺的發現驅動火船的方法與那蒸汽機的原理是何其相像。
不過更多人心中則是升起一抹自豪,感慨老祖宗的智慧!
隻可惜迫於時代所限,僅被用在船舶之上,不然或許大明早就有那什麼蒸汽火車了!
“解學士真是博才多學啊,我等受教。”朱高熾笑著道。
得到太子的誇獎,以及感受四周落在身上的目光,解縉的虛榮心大為滿足,得意地大聲道:
“所以在臣看來,這蒸汽機沒有什麼稀罕的!”
“我華夏大國最不缺的就是能工巧匠,臣相信,不出三年,我大明必能將蒸汽火車研究出來!”
“說的好啊!那就借你大學士的吉言了。”
朱棣龍顏大悅,連帶著看解縉的眼神都有了些異樣。
原本呢,解縉恃才傲物,仗著修永樂大典的功勞一頓騷操作,弄的朱棣想殺他的心都有了。
如今知曉這家夥是個活‘百科全書’,見識到他的用處,朱棣倒是覺得可以讓這家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