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成太祖年間,這些文臣要下詔獄的!哼!”承輝帝說著,重重的發出了鼻音,對於文臣們的跋扈,非常的不滿。
“奴才還聽說,好些文臣拉幫結派,搞了好幾個小團體,不知道在商議點啥。最近國子監也不安生,監生們也在鬨。”
承輝帝聽了不禁暗暗動怒,嘴上也帶著不悅道:“丁廉那個老頑固,此事少不了他的私下勾當。”
裘世安低聲問:“聖人,要不要奴才去傳個話?”
承輝帝冷冷道:“不必,他能管好監生就接著乾,管不好就回家養老!”
裘世安再勸:“奴才擔心物議洶洶,空損聖人賢名!”
承輝帝嗤的一聲冷笑出聲:“唐太宗做的不夠好麼?後人不是該罵的照樣罵?政績挑不出毛病就說私德,他們總能找到話說。朕看明白了,所謂物議,身後名,隻要斑斑青史在,後人能看的明白,孰是孰非。”
裘世安是最了解承輝帝的,這次事件承輝帝的變化很大,欽點嶽齊為兵部尚書的舉動,相比以前的風格變化巨大。
二人說話的時候,國子監裡正熱鬨。
監生們聚在一處,為首者大聲喊話:“先帝以來,文臣據內閣、六部九卿,乃是國策。近陛下以嶽齊為尚書,日後必為閣臣也。”
“對,此事決不可姑息!勳貴武將之害,唐末有藩鎮,明末有遼東,本朝有東平、西寧二王事實割據,陛下不以此為警示,百官上奏苦苦相求,不能收回成命。我輩讀書種子,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走,扣闕去!”
“不可,萬萬不可扣闕。此舉激化矛盾,易致不可化解,陛下沒了下台階,恐壞了大事。”
“上奏沒用,扣闕不行,你說該如何是好?”
眾人紛紛議論,聲音很大,監生們聚在一起,很容易生出一種奇怪的自我感覺良好。
“我有一策,可解此難。”
人群中出來一個年輕士子,聲音洪亮,眾人看去,乃浙江舉人沈烈。
“沈兄有何高見,速速說來。”
“我等去見嶽齊那廝,勸其退避三舍。”
“妙啊!此策有先賢之風!”
一幫監生們,能聽懂的意外不多,自然有人跟大家夥科普,北宋年間,狄青入樞密院之事。
嗯,理由很強大,不敢去碰陛下,還不敢折騰你嶽齊?
“先禮後兵,派人送拜帖,晚間登門求見,痛陳利害。嶽某人聽從則罷,不從……,哼!”
監生們商議的事情,很快傳到了國子監官員這邊,下麵的官員紛紛來尋丁廉,讓他拿個主意。
“嶽大人為兵部尚書,有內閣舉薦,陛下批準,一群監生去鬨,怕是要出大事情。”一名教喻勸說丁廉,希望他能有所行動。
丁廉麵無表情的看著眾同僚,不動聲色道:“監生們要作甚,我等如何攔的住?”
“總要有個態度吧?”
丁廉沉默了,低著頭好像在打瞌睡。
眾人見狀,沒有人再說話,有人站起離開後,陸續跟著離開。
待眾人離開後,丁廉睜眼,渾濁的眼睛裡閃道精光,自言自語:“陛下,放縱賈某在前,任用嶽齊在後,錯上加錯啊!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嶽齊下值後,得知有監生來見,儘管心裡隱約感覺不妙,還是答應下來。
是夜,三名監生來訪,為首者正是沈烈。
此君不過二十歲而中舉人,年少得誌之際,春閨失手,挨了當頭一棒後嗎,不肯回鄉,留在京城入了國子監。
沈烈的想法很簡單,在京城,出名的機會多。人出名了,在科場上其實是站便宜的。他能二十歲中舉,就是因為在當地名聲很大,有年少天才之名。彆問為何名氣大,問就是家裡有錢,經常辦集會,還有一份地方報紙,當地名人吹他,官員也吹他,報紙也吹他。
賈氏實學的事情,沈烈鬨的也很歡,忌憚賈璉之惡名,以筆名寫文章抨擊賈氏實學,沒占到便宜。
嶽齊之事,沈烈看到了機會,覺得必須抓住,如果能以監生的身份扳倒嶽齊這個兵部尚書,必定名揚天下。
就在沈烈蠢蠢欲動之時,私下有人來找他,說了一些事情,兩下裡一拍即合。沈烈還擔心國子監官員不許,來人表示不必擔心官員阻攔。
見麵之後,沈烈開門見山,勸嶽齊自覺退出,回京營任統製,大家都好,否則就是以天下文人為敵。
嶽齊都聽傻了,這都什麼話?我一個兵部尚書,正二品大員,你們讓我退,我就退?
你誰啊?知道兵部尚書任命有多難麼?首先要內閣通過並舉薦,陛下還要批準,才能正式走馬上任。
看著三位來客,嶽齊忍著怒火,對付了一句:“此事,非嶽某能做主,各位請回吧。”
沈烈等人見嶽齊不是像,紛紛起身,橫眉冷對:“走著瞧!”
三人離開嶽府,回國子監繼續商議後,做出了決定,待嶽齊下值,半路截擊。
嶽齊真就沒太當一回事,因為太過兒戲了,一群監生就敢讓他辭職,鬨什麼笑話呢?
次日,嶽齊上班,忙著關注賈璉的動向,研究他此事行動的細節,真的在向賈璉學習。
下值後,嶽齊帶著兩個隨從,騎馬回家的路上,突然路邊殺出來幾十個人,紛紛大呼:“嶽賊受死!”
一群人圍上來,嶽齊一看都是儒生打扮,沒有還手,被他們拽下馬來。嶽齊努力掙脫,吃了不少明拳暗腳,官服被撕破,被迫退進一個店鋪。
關鍵時刻,哨音四起,一隊巡街的五城兵馬司士兵趕到,救下嶽齊的同時,還拿了三十幾個國子監生。
這群人被拿下後,並不畏懼,反倒讓兵馬司的人識趣點,放了他們。
殊不知五城兵馬司的人根本不吃他們這一套,得知嶽齊被襲擊後,下手極重。
反抗激烈者,肋骨都被槍柄桶斷了幾根。
一時間哀嚎四起,哭爹喊娘,乖乖的被帶回國子監。
宮內承輝帝聞訊時震怒,連夜召開內閣會議,商討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