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目相當炸裂(1 / 2)

當師徒四人的劫難曆程與豬八戒的內心獨白一一唱儘,眾人原以為歌曲即將畫上句號。

然而,音樂卻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

此刻,歌曲步入了間奏部分,仿佛開啟了新的篇章。

“浮世千尋沫?衝蕩了我的輪廓

縱身入塵埃裡?雷雨大作我也放聲而歌

方寸中?方寸卻不能定奪

七十二般膽魄?這次我決意不閃躲

世尊如來佛?詰問著我的執著

當年我瑤池刻?鬨得痛快並未想過太多

狀罪責?拿捏了我的業果

可頑心不服錯?不思過?齊天大聖地上行者

那傳說?忘卻了我的寂寞

英雄名不堪得?何必較我混沌徒費口沫

這人間?畢竟我真正走過

一途平九百波?九千錯?淩雲渡成正果

但我有九九八十一種不舍”

……

一聽這段,大家便知是在寫孫悟空。

實際上,這段可以算作是孫悟空的獨白。

其實,關於孫悟空的聲音,曆來有兩種解讀。

一種是反叛。

這種聲音,在許參創作《悟空傳》之前便已存在。

當許參將《悟空傳》拿出來後,那些認同孫悟空反叛精神的人們才仿佛找到了歸屬。

他們認為,孫悟空是大鬨天宮的正義英雄,是拒絕墨守成規、勇於反抗的化身。

即便成為了鬥戰勝佛,也是異常悲劇。

這意味著大聖徹底地喪失了自我。

還有一些人比較保守。

他們認為,孫悟空大鬨天宮是個錯誤。

而成為鬥戰勝佛,對他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歸宿。

近些年關於《西遊記》的有關作品,都在圍繞這兩個觀點展開。

而歌詞中,像是孫悟空在說:

“你們都自詡了解孫悟空,可曾想過俺老孫這正主的感受?”

“俺老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命運豈容神佛、天地擺布?”

“想當年與如來那場大戰,實則不該逃遁,與其被壓在山下,不如與如來決一死戰!”

“俺老孫,欲執掌自身命運。”

“蟠桃會上,非有意搗亂,隻是覺得那般熱鬨,心中暢快!”

“如來擒我之後,列舉數罪,依罪行之重,判我西行取經,戴罪立功,然我心性頑劣,未覺有錯,亦不服如來判決!”

“世人視我為反抗之英雄,卻不知此等英雄背後,需付出何等代價!”

“取經路上,雖平息諸多風波,斬妖除魔,卻也犯下不少過錯,殺孽太重,終在淩雲渡,成正果!”

“即便如此,俺老孫對人世間,仍懷有深深眷戀!”

當然了,這隻是其中的一種解讀。

其實也可解讀成保守派的方式。

比如,“七十二般膽魄?這次我決意不閃躲”。

也可看作是“當年大鬨天宮,確是俺老孫之過,既知有錯,便當勇於承擔,老孫絕不會逃避自己應負之責!”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齊天大聖。

這主要看各位更傾向於哪種解讀了。

不管怎樣,這都是好的。

文學作品的創作,本就是要容納並激發不同的聲音。

正因為有了多元的視角和解讀,大家才能從中汲取不同的思考。

這樣的文學作品,才能成為一麵多棱鏡,映照出人性的多樣與複雜。

引導讀者在品味與思考中不斷成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