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沒有這個時代那些世家子弟的傲氣。
徐庶少年時曾經偶遇名師學習劍法,年齡漸長後,開始行走江湖夢想成為一名行俠仗義的劍客,因此結識了許多江湖中人。
後來為了江湖義氣,替朋友報仇而被官府所抓。
被解救後,改名換姓,棄武從文前往儒家的學館學習儒學。
與他一起學習的學生都嫌棄徐庶曾經有不良的前科又出身貧寒,皆疏遠孤立徐庶。
徐庶並沒有氣惱與怨天尤人,而是日複一日的早睡早起鍛煉身體,一個人打掃學館的衛生,不管什麼事都先問問彆人的意見,因此被老師另眼相看。
漸漸的,徐庶對於儒家的經義學問都非常精通,而且還結識了同郡的石韜,兩人傾心相投,成為一生的摯友。
原本曆史中,徐庶辭彆劉備投靠曹操,是因為其母親在南下逃難過程中被曹操擒獲,而徐庶北上之時,隻有石韜一直跟隨在他身邊不離不棄。
…………
“啟稟史侯,徐先生到了!”薑俊健帶領徐庶來到太守府內的一處接待室,向劉辯彙報道。
“久仰元直先生的大名,如雷貫耳,今日一見,名不虛傳也!”劉辯見到徐庶青衣長劍,如武俠小說中行走江湖的劍客一般,眼睛微微一亮,讚不絕口的說道。
徐庶知道史侯年輕,沒想到是個還不滿二十歲的青年,微微一愣後,立刻說道:“史侯的名聲遍布幽州各個角落,連市井之中的販夫走卒皆對您稱讚不已。
元直翻遍史書,從未出現史侯這樣的人物!”
徐庶寒門出身,自然沒有見過皇長子劉辯,所以並不知道如今在幽州的史侯劉博才,就是被董卓所廢的靈帝長子劉辯。
“哈哈,元直謬讚了。自古至今,任何的改革都會有得到利益者,亦會有失去利益者,得利益者稱讚,失去者唾罵甚至報複乃亙古不變的真理。
元直之所以聽到的都是稱讚我的話,是因為你走訪的乃是大街小巷,生活的都是普通百姓。而我們幽州的改革,普通百姓群體是受益最大的,自然他們對我儘是稱讚之語。”劉辯不以為然的說道。
“史侯謙虛了,能讓所有的百姓都交口稱讚,那就是作為一方執政者最大的榮耀。”徐庶鄭重的說道。
待到兩人坐下,薑俊健吩咐傭人們端上茶水糕點後,告退一聲,守在了門外。
“我此次來到涿郡見元直先生,就是想邀請你來我們幽州任職,幽州的情況你應該大致也知道一些。
我們誌在收複幽州所有郡縣,但是北境遠離中原,這裡文化落後,人才匱乏。
就算我們收複遼東諸郡與漢四郡後,沒有得力的政務型人才,在百姓之中傳達我們的旨意,很難治理好剛剛收複的郡縣。”劉辯開門見山的說道。
“我原本還想去並州刺史劉玄德治下諸郡縣看一看,既然史侯親自來到涿郡盛情相邀,我自然願效犬馬之勞。隻是有個疑問深藏心底,這些時日以來一直無法消散,還請史侯為我解惑!”徐庶拱手一禮後,表情凝重的問道。
“哦,不知是何事如此困擾元直先生?”劉辯見到徐庶非常乾脆的答應自己的邀請後,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不禁好奇的問道。
雖然劉辯在來之前,非常有信心說服對方為幽州效力,但當事情終於塵埃落定時,他還是微微長籲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