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事實,吳朝軍中不是不清楚,但又不得不為,為此消耗了大量的國力,所以說當初元朝的國師製定的策略不得不說十分高明。
相比越朝,吳朝的麻煩還止於此,東邊和越朝的對峙兩朝都不占便宜,但吳朝的西線巴蜀之地,還要時常麵臨少數民族的反叛,常年要駐守大量軍隊防備。吳朝最強大的軍隊就在吳朝“軍神”盧泰帶領下,長期駐紮在西部。
如今南邊也和越朝一樣,麵臨大量海盜經常性的上岸襲擾。不過他們沒有仿效越朝編練地方民團,而是認為既然和越朝、元朝都不會打仗,就乾脆直接抽調北線和東線的軍隊南下,駐守地方剿滅海盜。
有些是蘇聖平此前就知道的,有些是到了襄陽之後陸陸續續打聽。看過元朝的精銳貴衛赤、忽裡溫的親衛,還有普通的地方駐軍,以及降附的漢人軍隊,再看看吳朝的軍隊,蘇聖平壓根沒有繼續在襄陽待下去的打算了。
不管是多麼重要的地理位置,隻要人不行,被攻破也隻是時間問題。現在蘇聖平觀察一支軍隊,不再看裝備、軍紀這些東西,隻看一樣,就是軍人的精神麵貌。在他看來,就如貴衛赤那五百人,雖然個個裝備也算精良,可外表看起來並不光鮮,但五百人騎在馬上立在那裡,就能給人造成極大的壓力。單獨一個拉出來,也是神采奕奕,有一股子舍我其誰的霸氣,給人殺氣騰騰的樣感覺。
在襄陽這樣的軍事商業重鎮,蘇聖平在街上認真觀察了三天,看到的軍士中除了個彆軍官還有點樣子,其他的士兵給人的感覺就是蔫了,就是那種霜打的茄子,看起來還能吃,但真要吃了就會發覺味道差了很多!
在襄陽待了三天,蘇聖平他們四人繼續南下,過隨州,向東前往吳朝的都城武漢。從襄樊離開之後,蘇聖平沿途就開始注意觀察吳朝的經濟、社會、民生等等情況。用的還是前幾年道江寧趕考時的老辦法—統計分析。隻不過為了免得讓吳朝的官府懷疑,這事做得比較隱秘。
從襄陽離開,用了十五天時間才到了武漢。這段時間內,蘇聖平調查分析發現,吳朝的情形和越朝相差不大。土地兼並嚴重,民眾生活困難,許多家庭每年的糧食收成和金銀收入都不足以支撐家用。越朝那邊許多農民尤其是江浙一帶的農民還能靠打零工、進工場做工賺取錢財補貼家用。湖北北部這邊的情形則是和當初的江西、浙西差不多,農民隻能辛辛苦苦的務農,每年收入的大頭還要被地主和官府收走,民生十分困頓。
此時的荊湖地區早已開發成熟,原本就是重要的產糧區,加上水網山林密集,打獵、捕魚都能補充食物,老百姓不說生活富足,怎麼著也不至於太困難。
但一路看來,這裡的百姓日子過得實在艱難,讓蘇聖平痛惜不已。蘇聖平為了充實自己即將開始書寫的文章,分析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拋開封建王朝末世這一實情,造成這種情形最主要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無疑是元朝的拘鎖之策,每年兩百萬兩的貢銀和兩百萬石的糧米,給極大的加重了吳朝百姓的負擔,尤其是加重了吳朝統治比較穩定的湖北、湖南和廣東地區百姓的負擔。
第二個就是土地兼並嚴重,這是封建王朝末世同樣的通病,也可以說是封建王朝最後滅亡的原因。
第三是工商不發達,在土地兼並嚴重的情況下,未能抵消土地上減少的收入。
蘇聖平一邊帶著三個人調查統計,充實自己的數據。一邊給他們講道理、分析原因,讓三人不知不覺間明白了很多道理。尤其是胡秋和林瘋子,更是對自己能夠生活在泉州,還進入蘇聖平的體係之內,過上吃得飽、穿得暖的日子慶幸不已。一路上不緊不慢的趕路,終於在九月十五左右進了武漢城。
對於吳越兩朝紛紛把自己的都城建立在距離北邊防線不遠的位置這點,蘇聖平認為如果是在朝廷實力強大之時,這樣做不失為一種勇敢的行為,可如今南北實力對比差距太大,這樣做的就不太明智。但他也認為兩朝當時沒有其他太好的選擇。
越朝是當時倉促南遷,在江寧才堪堪穩定下來,再者往南的話除了杭州也無處可去,而南京和杭州之間的距離想想也能知道。韓斌自立吳朝的時候,一方麵是受到元朝的支持,自己沒有太多的自主性,另外一個就是他的根本地盤就是在湖北武漢附近,在此地立都有助於穩定統治。
元朝國師這一手導致了如今三朝的格局,和那世的三國比起來,南邊兩朝看似情況相差不大,吳朝地域較廣,但經濟實力不足和越朝相比,越朝則是相反。但北邊的元朝卻更為強大,尤其是每年還要從吳越兩朝抽走四百萬兩銀子和四百萬石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