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聖平不是無的放矢,這些日子,忽裡溫也常常在晚間的時候過來看望一下他。也沒提離開的話題,有時候又是欲言又止的樣子,蘇聖平就知道肯定是有什麼事情還沒做好決斷,等決斷好了就會是自己這些人離開的時候。
忽裡溫這些日子確實遇到了朝政上的兩件大事,這兩件事也是他回大都的主要原因。
此時的元朝不似那世的蒙古那般強大,但也差不了多少。就地域而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北邊的老家位於蒙古、西伯利亞高原地帶,此時稱之為北海汗國,由大汗的兄長掌管。西邊的西域汗國,由大汗的一個族叔掌管。東邊哈黑汗國,由大汗的親叔叔掌管。大汗自己所在的中原汗國,由他親自掌管,其他三個汗國聽從命令行事。
中原汗國,北至如今的內蒙古和外蒙古南部,南至徐州、蚌埠、襄樊一線,東至遼寧一線,西至青海甘肅一線。中原汗國同樣分為四線,北線駐軍由大兒子控製,南線由忽裡溫控製,東線由五兒子控製,西線由三兒子控製。此外,大都周邊還駐紮著元朝最強悍的幾支軍隊怯薛軍、貴衛赤,這些倒是都由大汗直接掌管。
元朝還沒有形成嚴密的汗位傳承體係,理論上現在的大汗死後,他的幾個兒子、兄弟,哪怕是叔伯都能接過汗位。當然,實質上有可能的還是他的幾個兒子,就是留在大都的大兒子、南線的忽裡溫、西線的四兒子和東線的五兒子。但元朝的高官亦是認為最有可能的還是大兒子和忽裡溫。
作為男人,沒誰會對那個位置沒有想法。但事實擺在眼前,東西兩線所處的位置不佳,兵力部署不多,典型的無錢又無人。反觀南線的忽裡溫,占據了中原膏腴之地,手上又有十幾萬大軍,屬於有錢又有人,足夠資格參與到汗位的競爭之中。當然,身處大都的大皇子則更具優勢。
忽裡溫這些年能夠在南線主持幾個省份的軍政,朝中還能有穩固的地位,最關鍵的是他背後有一個強力的支持者,就是現任元朝國師也呼溫。
國師是元朝由來已久的職位,原先隻是指元人的最高智者,不實際掌權,但對涉及元人的一些大政有天然的最高決定權,就連大汗都要聽他的。上一代國師輔佐大汗入侵中原定都之後,就被正式封為國師,雖仍然不實際任職、不掌實權,但對整個元朝的國策擁有決定權,這之中對大汗的最後歸屬將會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當然,也呼溫對忽裡溫的支持並未表露出來,隻是暗中對他進行支持,在大都替他保駕護航,為他在南邊施政提供方便。這一次,忽裡溫回到大都和也呼溫見過一麵,談的事情就是也呼溫即將建議大汗推行的“代金券”。
也呼溫此次推出的“代金券”之策,顧名思義就是以券代替金銀在市麵上流通,而這種券就是實質上的紙幣。按照也呼溫的計劃,用這些紙幣,可以買賣任何東西,同樣可以持紙幣換取一定數量的金銀。
為了實行這項國策,也呼溫已經準備了很長時間,也取得了大汗和幾個重臣的同意,暗中連“券”都準備好了。沒想到要實行的時候,卻有很多人反對,或者說沒人敢於反對國師的智慧,但不理解、不支持總是可以的吧!
因此,此次急招在外各路軍政要員回大都參與議事,就是想取得共識,以便於推動這項國策。也呼溫在議政大會上,一直解釋推行代金券的重要作用,說了很多話。
“銅錢乃華夏政權之用,我們起於北方草原地區,屬於幽陰之地,不能和華夏陽明之區相比,我國適用紙幣。”
“我朝版圖遼闊,紙幣本身輕便,攜之四處皆可去,方便行軍、商旅。”
“日後,可強迫吳越兩朝使用我之代金券,屆時兩朝之財政皆操之我手。以後若有征服他國,也可用此策,則我朝對財富的支配權,比任何朝代都來得廣泛。”
許多元人擔憂的其實隻是自己手中的金銀變成了一張紙之後那種不踏實感,稍有見識的則是在考慮一張紙片就能代替金銀,那還要金銀何用?人人都印那種券之後會如何?
也呼溫又拿出已經印好的代金券一一向他們解釋清楚,眾人才稍稍勉強有點接受。不過,最讓大家心動的恐怕是武力壓迫其他地區使用代金券,那麼到時候豈不是拿著這些紙片就能買到更多的南風酒、好吃的醬料?
這種誘惑對大多數元人來說,是無法拒絕的。北地的財富總數是有限的,也比不上南方的富庶,如果能通過這種方式取得財富,何樂而不為。可如果做不到這點,那些食古不化的元人貴族必然是要不高興的。
可就要一個過程,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準備,也呼溫好比是給他們花了個大餅,讓他們看到了好處,一開始的時候自然不會有太多明麵上的反對,可時間一長就不好說了。正是這一政策造成的結果,也導致了也呼溫徹底的支持忽裡溫,當然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