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把目光回轉到閩王世子趙世卿身上。趙世卿是七月初接到的旨意,過了七月半拜祭過祖宗後才匆匆上路。
往江寧去最方便的當然是坐船,為此東南黨還調了朝廷的長江水師一路護駕。其實,誰都知道防著的是江浙黨鋌而走險,攔截刺殺秦王一行。
秦王一行坐著船、唱著歌,高高興興的前往江寧。一路非常順利,直到進了蘇州府,這才讓護駕的水師官兵和秦王屬官們有點緊張。
江浙黨和東南黨一樣,朝廷南逃後,勢力也有了南北之分。目前,南部勢力以出身杭州書院的讀書人為主,北部的就以出身蘇州書院的為主。因此可以說,蘇州府乃江浙黨的大本營也不為過。
和那些明顯緊張的護衛不同,秦王此時正和三個幕僚唐海剛、鄧煒、顧圍坐在桌上,秦王和唐海剛對弈,另兩人在旁觀看。直到秦王放下手中的白子,一條大龍躍於棋盤之上,唐海剛方才投子認輸,道:“王爺棋力非凡,臣隻能認輸了。”
秦王哈哈一笑,道:“先生莫非當本王好騙,本王豈能不知道你在讓我。”
唐海剛搖搖頭道:“非也,王爺先是隱忍布局,後又小心試探,中盤大開大合,待羽翼豐滿後,摧枯拉朽,臣已經招架無力了。”
秦王右手拿起一顆棋子,道:“先生這話聽起來似有所指?”
唐海剛打開紙扇,道:“臣這盤棋輸了,倒是另一盤棋臣希望能贏。”唐海剛一番話不由勾起了趙世卿的回憶。
唐海剛、鄧煒、顧正來三人是閩王給趙世卿找的幕僚。雖然到了江寧,冊封為太子後,按朝廷規製會配齊相應的屬官,但閩王還是派了三人陪同他進京。畢竟江寧那邊派出的屬官不免沾惹到各個黨派,那麼就會有自己的利益。哪怕侍奉太子期間,為了從龍之功,能夠做到全心全意。可一旦趙世卿登基稱帝,那些屬官又會把屁股坐回到各自的派彆中去。
唐海剛三人就不同了,這是自己特意給兒子選的。三人都來自福建,顧正來福州人士,善謀略。鄧煒福州人士,善治政。唐海剛泉州人士,則是兩者兼顧。或許是運氣使然,三人雖然都很有才華,卻都沒有通過國試,又跟隨自己多年,可謂左膀右臂,這一次為了讓兒子能夠順利冊封太子,安全度過過渡時期,然後登基稱帝,就一股腦全派給他了。尤其是唐海剛,不僅對本朝風物、朝堂各個黨派利益糾葛、朝廷官員十分熟悉,而且在治政,特彆是理財上有獨到的見解,絕對能夠幫趙世卿更好的掌握朝堂。
臨行前,趙世卿和閩王有一番長談,就隻有唐海剛作陪。其中和唐海剛之間的一段談話,獨處之時讓他時常想起。
說起當今皇上,唐海剛敬佩之餘,指出還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過於依靠江浙黨,直到這幾年才想要削弱江浙黨、扶持東南黨。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照此發展下去,東南黨豈不是又會成為新的江浙黨。朝局沒有根本變化之時,東南黨攜擁立之功,必將把持朝政,他即位後又會和先皇麵臨同樣的問題,就是朝中一黨獨大,另外兩黨無時不在拆台,朝政難有起色。
唐海剛接著說到,這些年經過皇上的打擊和另外兩黨的配合,東南黨的實力已經稍稍超過江浙黨,但江浙黨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之所以還能和東南黨平分秋色,原因則在於大將軍孫思源一直把持定邊軍軍權,形成了外將內相的局麵。隻要北邊防線上還要依靠孫思源防備元朝,就不能對江浙黨打擊的太狠,不然會給孫思源帶來嚴重影響,這不關乎朝廷利益,隻關乎立場。而這幾乎成為了一個必死的僵局。
閩王問計時,唐海剛又給了出人意料的對策。居然黨爭已然無法根除,那就將其控製在可控範圍內。什麼才是可控的範圍,穩定就是最為可控的。既然要穩定,那就不是一黨獨大,更不是兩黨平分秋色,而是要三黨相當。具體的策略包括:首先,即位後兩年時間內,以穩為主,要依靠東南黨穩定朝局,但是要儘量避免東南黨進一步壯大。其次,坐穩皇位後,花兩到三年時間平衡黨派。不再依靠東南黨,反倒要給予一定程度的打壓,但打壓並不是要扶持江浙黨,反倒還得防著它死灰複燃,這個過程中要扶持的是江淮黨。同時,還要把孫思源拉到自己這邊,使其無黨,要有黨的話,也是純粹的帝黨。屆時皇帝有軍權保障,朝廷上支持江淮黨,東南黨則是新銳,江浙黨老而彌堅,就會呈三足鼎立的局麵,則朝局穩定,才能政通人和。再次,刷新朝政,整軍備戰,先滅韓吳,再揮師北伐,收複河山。
這番話,趙世卿和閩王都聽進去了,覺得確實是正道。尤其是防著東南黨繼續壯大,正是父子兩人一直以來的想法。差彆就在於他們父子是想防著一黨獨大,讓江浙黨和東南黨保持勢均力敵,沒想過要扶持江淮黨。不過聽了唐海剛的分析,父子兩人很快轉過彎來,覺得這個策略反倒更為有利。
如今,很快就要到江寧城了,江淮黨到底值不值得扶持,今天是最後一天,很快就要見分曉。唐海剛相信江淮黨有識之士會和自己想到一起去的,會趕在秦王進京,塵埃落定之前,及時表態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