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2章.兵油子(1 / 2)

大唐小兵 你好雞車耶 11296 字 2024-05-21

涼州城!

是唐代的經濟文化重鎮,和洛陽、揚州齊名。

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經過連日行軍,王孝傑的千人部隊已經從瓜州抵達此城休整多日。

由於途中多次和小股突厥、鐵勒的人馬遭遇,整個部隊已經折損許多。

清點下來,隻留下十之七八。

他此行遠達瓜州,主要是為了搜集軍情。

然後,彙總提交朝廷。

此時此刻,王孝傑和他的副將兩個人站在涼州城頭之上,眺望著遠方。

一邊是帝都長安,一邊是大漠西域。

自古以來,河西走廊都是帝國的交通命脈。

自太宗皇帝駕崩,帝國對這一區域的控製,受到了較為嚴重的威脅。

鐵勒雖然被消滅,但是還剩下極少數的殘餘勢力,試圖卷土重來。

突厥雖然被唐朝嚴重削弱,但是仍然對此一區域虎視眈眈。

而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由於太宗皇帝的和親政策,下嫁文成公主至吐蕃,和鬆讚乾布的成功聯姻。

使得唐蕃保持了幾十年的和平,雙方久無兵戈!

然而,文成公主雖在,但是吐蕃的貴族已經無法掩飾對天朝的覬覦之心。

突厥和吐蕃之間,對於共同對付唐朝,已經有了預謀。

朝廷為了了解西域的實際情況,就秘密派遣王孝傑帶領一支千人隊伍前往。

為此,這支隊伍搜集了關於此一區域的各類情報。

然後,通過塘報傳達朝廷。

趙勇和張小斐穿越到這裡,就是開端。

王孝傑從瓜州出發,馬不停蹄地前往涼州,主要是為了收拾鐵勒人的殘敵。

不過,由於鐵勒人的勢力基本上已經被滅了,其國王不知所蹤,而其子女也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

他由於連番征戰追剿,自身損失也不小。

目前,他決定在涼州休整補給之後,然後回調關中,整軍精武,以待再戰。

之前,由於河西走廊一帶的驛道並不是十分通暢,他先後派遣了若乾得力精乾的兵卒,來往於易到驛道刺探情報。

經過彙總,源源不斷地把情報傳給朝廷。

並且,根據朝廷的指示進一步搜集沿途軍情。

派遣人員中,有的已經有了回複,而有的一直沒有回應。

其中,就有穿越過來的趙勇。

連日來,王孝傑寢食不安,一直想到得到朝廷的回複。

直到昨天,他才得到斥候從關中傳過來的信息,要求其回內地進行休整。

所以,他就做了一番安排之後,就準備出發。

不過,王孝傑本心是不願意的。

他希望能留在當地繼續搜集軍情!

“將軍,您堅持要留下,可是皇帝要您回去,想必有更重要的使命。”

他的副將,名叫張雲逸,是京兆萬年人,跟著他已有多年。

此時的王孝傑,在軍事上還沒有顯露出其傑出的才華,隻是一名普通軍官。

和後期任工部尚書,乃至右鷹揚衛將軍相比,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因此,他在此期間,就在一線進行軍事情報搜集,積累實力。

這一時期,唐朝的威脅主要來自西北。

後世王昌齡的詩,就說明了這一時期的形勢。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為男子漢大丈夫,應該為國儘忠,為家儘孝,這是我的誌向。張將軍就不要勸我了!”

王孝傑近來損失不小,本來就憋著一股子氣,他哪裡聽得進勸。

如果手下有足夠的兵卒,他真的會稟報朝廷,將各敵對勢力徹底打殘的。

“將軍的誌向非常遠大,但是這還需要從長計議。”副官張雲逸還是有些不甘心,對他說道。

“斥侯那邊有消息了嗎?”

“斥侯的消息不是說讓您回關中嗎?”

“不是,我是說之前派的斥候!”

“之前派的斥候?一直到現在下落不明。”

“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我給斥候的密信也不知道有沒有泄密!”

“當然不怪你,你也不知道,這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大事的。”

“那好,回防散關!”

王孝傑留下少部分人員,協助當地駐守官兵,繼續搜集情報。

自己就動身出發了!

這一行,已有一段路程,半路上沒有遇到任何險情。

可以說是順風順水!

他最近在這一帶通過努力,搜集到了一些吐蕃的情報,覺得吐蕃接下來就很有可能會對大唐不利。

唐朝和吐蕃之間,自從文成公主下嫁之後,已經有了三十多年的和平了。

不過,兩國彼此之間,大致在瓜州和大非川一線,漸漸地形成了對峙的局麵,這個大非川就是後世的鬆潘。

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的部隊,前幾年受詔為邏娑(即拉薩)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將,曾領兵五萬討伐吐蕃,以使吐蕃重新臣服。

不過,由於郭待封的擅自行動,再加上強烈的高原反應,使唐軍由勝轉敗。

此時的薛仁貴將軍,被剝奪了一切職務,處於閒雲野鶴狀態。

當然,他後來又東山再起,取得了不久的功勳,這是後話。

自唐太宗時期,吐蕃就曾經想和唐朝和親。

但是,在第一次和親之時,唐太宗對吐蕃並沒有放在心上。

因為,他感覺吐蕃是個沒有開化的野蠻民族。

可是,後來經過兩軍對壘和交戰,李世民覺得吐蕃還算得上是有些實力的。

於是,就決定把自己的宗族之女文成公主嫁給鬆讚乾布。

文成公主在進藏之時,帶去了很多唐朝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經典,使得吐蕃地區的文明提升了好幾個維度。

因此,在這幾十年的時間之內,還是能夠在雙方之間保持和平的。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還有一個政權叫吐穀渾。

是唐朝和吐蕃之間的一個攪屎棍!

據說第一次鬆讚乾布和親之時,李世民之所以不同意,就是因為吐穀渾從中作梗。

鬆讚乾布一氣之下就攻打吐穀渾,儘管打敗了對方,但吐蕃的實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第二次才徹底打敗吐穀渾,成了吐蕃的一部分。

而鬆讚乾布迎娶文成公主之後,就使得吐蕃政權和中原王朝之間的關係保持一種穩定和平的狀態。

唐朝在這一時期的和親,並不算得上是屈辱,因為具有主動性和戰略性。

李世民之所以是個戰略家,其實還是有點道理的。

他一反之前的反對態度,肯把宗族之女嫁給鬆讚乾布,主要是為了化乾戈為玉帛。

通過封建社會的姻親關係,來維持彼此之間的和平狀態,這何樂而不為。

再說,唐朝雖然處於貞觀之治階段。

可是,在廣袤的國土之上,還需要奉行道家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