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2 / 2)

要是五萬也不行,那就給三萬,雖然不能保證一定成功,但完善關塞,嚴密防守,敵人進犯時,也可以乘隙一擊。不過這是不得已的下策。

如果連三萬都不給,維持現狀,等韃靼南犯之時,那可就攔不住了。

“臣即不自愛,謂國威何惟!”

奏疏的最後,他還為他的治軍策略立下了軍令狀:“如或不效,臣甘欺罔之誅!”

朱翊鈞通篇讀下來,完整且詳儘的了解到從募兵、練兵到整個戰略部署。

“父皇,你快看看這個!”

朱翊鈞把折子遞給隆慶,隆慶拿過來大致看了一下,眉頭就皺了起來:“十萬?”

朱翊鈞點頭:“對,十萬。雖然戚將軍在奏疏裡說,五萬也行,三萬勉強可以,但我覺得還是十萬更好,他說這是上策。”

隆慶看著兒子,苦笑著搖了搖頭:“十萬人,從募兵到練兵,再到駐守邊防,與敵軍交戰,這得花多少銀子。

他兒子還是年紀太小,對錢,尤其是這麼大數目的錢沒有概念。

“就算朕同意,朝著大臣也未必都同意。”

朱翊鈞實在不解:“戚將軍說了,是要花費巨額糧餉,但他也給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

朱翊鈞看著隆慶:“父皇,這錢難道不應該花嗎?”

隆慶看看兒子,又看看奏折,猶豫不決。說實在的,他是個沒什麼主見的君主,既想如戚繼光所說徹底解決邊防問題,又不想花錢,再一想,維持現狀似乎也不錯。

“高先生要回來了,不如到時候問問他的意見。”

朱翊鈞說:“這都要過年啦,高閣老回來也要等到年後了吧。”

他話音剛落,就有太監來報:“陛下,高大人已經返京,正在殿外候著。”

“啊?”朱翊鈞懵了,怎麼說曹操曹操到。他若是沒記錯的話,高拱的家鄉在河南新政,距離京師一千多裡路呢。召他返京的聖旨才頒發下去還不到一個月,這是冒著風雪,日夜兼程乾來京城?

隆慶聽到他心心念念的高先生回來了,大喜過望:“快快,宣他進來。”

高拱身著一件深藍色補衣棉襖就來麵聖,看得出來還挺著急的。跪下來叩拜隆慶,三呼萬歲,又給皇太子行禮。

隆慶走上前,親自將他扶起來:“高先生免禮吧。”

朱翊鈞歪著頭看他:“高閣老這麼著急,是趕回京過年來了嗎?”

高拱卻道:“皇命在身,不敢耽擱一刻。”

隆慶張了張嘴,欲言又止。不難看出,高拱離開這一年來,他受了不少委屈,準備拉著高先生好好倒一倒苦水。

“來人,賜座,賜茶!”

他兒子去惡不給他這個機會,朱翊鈞卻拿著戚繼光的那封《請兵破虜四事疏》走上前:“我父皇剛還念著要聽聽高閣老的意見,正好你就來了,快看看吧。”

高拱剛回京就片刻不停地來麵聖,到現在還沒喝上一口熱茶,皇太子倒是先給他安排工作來了。

高拱大致看了一遍奏章,卻沒有立即給出建議,而是說:“十萬軍士可不是小數目,該從長計議,讓內閣會同六部商議之後再做決斷。”

事情又推給了內閣,也不知道最後商議的結果會怎樣。

朱翊鈞倒不是特彆擔心,內閣有張居正,他想,張先生應該會支持戚繼光的提議吧。

不過現在高拱回來了,他的意見才是對父皇起著決定性影響的人。

聊完了政事,隆慶開始與高拱閒聊,問他致仕這一年來都在忙什麼。高拱說忙著著書,又關心了皇帝的情況。

朱翊鈞聽著他倆閒聊,一直關注著高拱,揣測他的想法。

他想,如果是徐階和李春芳,他們一定會遵守舊製,不一定會同意戚繼光招募十萬兵士,重新練兵的想法。

錢是一方麵,若兵練不好,還是抵禦不了韃靼,那問題可就大了。

但是,高拱與他們不同,一直以來,高拱都是支持推行新政的。

朱翊鈞最後下了結論——高拱一定會支持。

那邊隆慶拉著高拱說個沒完,朱翊鈞等得不耐煩了:“父皇,咱們該去坤寧宮了,母後和弟弟妹妹都等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