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南台山營壘。
轉眼過年,這是劉山君在這個時代第一次過年,心中滿是新鮮感。此時大明宮廷和民間的過年習俗差彆很大,宮中的習俗就要繁瑣許多。
此時的正月初一是正旦節,自年前臘月廿四祭灶之後,宮眷、內臣就開始穿葫蘆景補子和蟒衣。各家都蒸點心,儲備肉類,以備春節期間一、二十日之費。三十日歲暮,就開始互相拜祝,稱為“辭舊歲”,大飲大嚼,鼓樂喧囂,以示慶賀。
門旁值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掛福神、鬼判、鐘馗等畫。床上懸掛金銀八寶、西番經輪,或編結黃錢如龍。櫓楹插芝麻稈,院中焚柏枝柴。
從歲暮、正旦開始,宮中之人都頭戴“鬨蛾”.用烏金紙裁成,畫上顏色裝就。或用草蟲、蝴蝶簪於頭,以應節日之景。有些則戴小葫蘆,其大僅如豌豆,稱為“草裡金”,二枚值銀二三兩不等。
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紙炮,將門栓或木杠在院子地上拋擲三次,稱為“跌乾金”。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其實就是扁食,既現在的餃子。在餃子裡偷偷包上銀錢一二,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這一天互相拜祝,稱為“賀新年”。
立春前一日,順天府會在東直門外迎春,凡勳威、內臣、達宮、武士都要赴春場跑馬,以比較優劣。到了第二天立春之日,不論貴賤,都吃蘿卜,稱“咬春”。又互相請吃宴會,吃春餅和萊,再用綿塞耳,取其聰明。
而民間的過年習俗就沒有這麼多的講究了,就以北京城為例,正月初一一大早起來,一家之主就會帶領全家拜天地、拜祖先的牌位,然後給長輩祝壽,全家一起做“匾食”,也就是餃子。如今許多地方有春節包餃子的習俗,大約就是由此沿襲下來。
若是出門遊玩,路上見到了親戚朋友,小輩就當街給長輩磕頭行禮。至於祭神祭祖的儀式,也是隆重而嚴格的。把草紙剪成紙錢,和以不同的供品,分彆供奉於祖先牌位和神像前。祖先牌位的供品為三牲熟食,紙錢在三天後焚毀;神像前則供以果子素食,紙錢在過了元宵之後才焚毀。
無論男女老幼,在節日期間皆以金箔紙折成飛鵝、蝴蝶、螞蚱等形狀的飾物,插在頭上,用於烘托喜慶氣氛,名為戴“鬨嚷嚷”。大的鬨嚷嚷有巴掌那麼大,小的如銅錢大小。一般人都是戴一個,也有故意炫富的有錢人,在頭上插滿了鬨嚷嚷。
明代的煙花爆竹已經有了相當高的製作水平,品種有數百種之多,可以表現出逼真的花草人物等圖案。煙花從製作材料和形態上進行區分:用泥包裹的叫“砂鍋兒”;用紙包裹的叫“花筒”;用筐封裝的叫“花盆”;隻發出聲響的叫“響炮”;能飛上天空的叫“起火”;飛上天空後發出響聲的叫“三級浪”;在地上旋轉的叫“地老鼠”。
一些權貴大戶人家,每年都會請巧手匠人製成各色煙花,在除夕通宵燃放,一年僅是放煙火就要數百兩銀子,相當於一個縣一年的財政收入。
從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賞燈的日子。每年的這個時候,各地的製燈工匠和商人紛紛雲集京城,把自己的產品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
燈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燈,應有儘有,專程前來觀賞的人摩肩接踵,男女皆有,熱鬨非常。正月十四開始試燈,各種花燈開始點亮懸掛;正月十五燈會正式開始;正月十六罷燈。
罷燈這天晚上,京城的婦女會結伴夜遊,由其中一人持著點燃的香在前麵走,其餘的人跟在後麵,名為“走百病”,祈禱在新的一年裡無災無咎。
如果走過的地方有橋,就三五個婦女相攜而過,取度厄之意。在城門處,婦女還會在黑暗中摸索城門釘,如果能摸到,就是吉兆。這一夜,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都通宵不閉,任由百姓往來,士卒校尉則通宵巡邏,維持秩序。至此,年才算是真正過年。
不過到了眼下崇禎六年,大明各地百姓都異常困頓,再加上局勢敗壞,恐怕也難以重現往年春節的盛況了。
而在廣鹿島這邊,雖然各村百姓沒有京城那般“花活”,可是卻過得非常安心和喜慶。
此時在南台山營壘,劉山君在總旗官廳擺下酒宴,裡正董正明、中隊小旗官陳封、後隊小旗官黃德清,以及各隊的小組長袁景言、符宗、張明德、孔四海、周東裕、韓毅幾人都在,眾人圍坐在一起,正在把酒言歡。
眾人都是粗人,自然沒有那麼多的習俗約束,隻要好酒好菜的吃喝,就能快活的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