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山君與眾人稍稍休息了一會兒,便開始燒製第三爐玻璃,這一爐玻璃將是正式產品,劉山君準備用來打開“市場”的,所以劉山君便命人搬來提前準備好的模壓器。
其實這所謂的壓膜器說起來很“高科技”,但其實就是用熟鐵製造的簡易工具,是劉山君幾天前畫好了圖樣,命冶煉工坊趕製出來的。
至於用模壓器模壓玻璃的技術,其實也不是很難,就是在上麵抹上一層原料,這種原料是用桐油調和的木炭粉末,用處是防止鑄模和玻璃黏合。
當一個坩堝的玻璃液倒入退火通道降溫後,就可以將一些玻璃液被倒入鑄模。
此時劉山君站在後麵,看著羅大眼帶人在前麵操作,前麵兩爐玻璃都是劉山君帶人操作,羅大眼經過“現場學習”,已經記下了所有的工序,這份學習能力也是很可以的,劉山君對羅大眼也是高看了一眼。
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碌,第三爐玻璃液順著退火通道流了出來,劉山君見狀提醒了羅大眼一聲,羅大眼急忙便對幾個兵丁說道:“快壓下鑄模壓具!”
幾個兵丁也是操作了三次,算是熟手,不過使用這個模壓工具還是第一次,於是便按照劉山君教授的辦法,將模具壓下,迫使玻璃液體在模壓器中成型。
“嗯,不錯。”
此時眾人雖然很緊張,但是卻沒有出錯,劉山君見了也很是滿意。
大概過了半個時辰,待模壓器中的玻璃冷卻後,一個圓形玻璃瓶就做出來了。此時眾人都圍在旁邊,看著玻璃瓶嘖嘖稱奇,眾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喜悅。
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瓶子,而是白花花的銀子,是廣鹿島的生計,也是劉山君朝思暮想的軍備和錢糧!
此時這個透明的玻璃瓶放在桌子上,在劉山君眼中,這樣的瓶子其實很普通,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放在後世估計也賣不上什麼高價。
可是在眼下崇禎年間,這種成色透亮、沒有氣泡的玻璃瓶卻是罕見的珍品,完全可以以高價賣出。如果運到北京城售賣,估計一千兩銀子都有人要!
不過在登州府的話,劉山君估計價格不會那麼誇張,充其量一、二百兩銀子頂天了,而且還多是有價無市,畢竟登州府雖然是府城,有錢人和達官貴人卻比不得北京、南京等地。
就在這時,劉山君拿起玻璃瓶仔細觀察,發現玻璃瓶的壁裡有零星的小氣泡,雖然不是很明顯,如果不是仔細觀察,基本上是看不到的。
但是劉山君卻還是歎了一口氣,因為有這些氣泡存在,雖然美觀上不是什麼大問題,依然能夠賣一個好價錢,可卻會讓玻璃瓶變得脆弱,容易破裂。
將玻璃當場商品來賣的話,這些小氣泡也許不算問題,可對於劉山君準備攀登的科技樹來說,卻是很嚴重的問題。
將來製作光學玻璃,進而製作火炮瞄具、望遠鏡,裡麵連一丁點的氣泡都不能有,軍事裝備質量優先。所以現在就要打下基礎,決不能在技術上有所欠賬。
於是劉山君和羅大眼討論了一下,二人仔細回憶了第三爐的整個過程,最後覺得應該是澄清的環節沒有做透,這才導致出現了些許的小氣泡。
找到了問題可能的源頭,劉山君便命人在重新做一鍋玻璃熱液,並且在裡麵加大了食鹽的投放量。
不過這一爐玻璃製成之後,卻讓劉山君有些失望,這一次食鹽放的有些多了,成品玻璃上的氣泡倒是基本上看不到了,卻讓整個玻璃液乳化,做出來的玻璃瓶變得不再透明,就如同是後世的磨砂玻璃。
“既然是這樣,那就換一個思路吧。”
劉山君心中想著,隨即命人再次準備原料,又燒了一路玻璃溶液,這一次劉山君還是維持原來的食鹽投放量,不過增加了攪拌的工序,試著能不能將玻璃中的氣泡攪拌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