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高爐(2 / 2)

明末問鼎 東仙軒轅 4659 字 2024-05-28

劉山君說道:“焦炭的事情回頭再說,今日咱們先準備高爐。”

“是。”

隨後劉山君便盯著眼前的兩座高爐,明末時候的《廣東新語》曾有記載:“爐之狀如瓶,其口上出,口廣丈許,底厚三丈五尺,崇半之,身厚二尺有奇”。

此時冶煉工坊內的高爐尺寸小了許多,但結構大致不差,這也是這個時期通行的技術,隻是鼓風木扇的尺寸小了許多,大略隻有記載中“高五、六尺,寬四尺”的一半。

“你以前煉一爐鐵,需要消耗多少木炭?”

“不少啊,”

徐緬想了想,說道:“其實煉鐵的大頭花費並不是礦石,而是木炭!”

“以前屬下在登州府那邊的時候,屬下所在的那處鐵匠鋪舍不得花錢,都是帶人去城外買木柴自己燒炭。可即便如此,一爐鐵也要花掉半兩銀子的木柴,一天下來就是至少三兩銀子的開銷。”

劉山君心中盤算著:“眼下木炭每百斤大概一錢多一些,木柴大概每百斤三四分。按照一爐出鐵二百斤計算,就要花上千斤木柴,算起來光這部分成本就接近兩成了。”

“而且打造兵備,最好是使用焦炭煉鐵,這樣一來成本還要多不少!”

劉山君隨後順著一個梯子爬上一個高爐。這座爐子修建在一處淺坑裡,方便從爐頂加料,爐子下半部分用的是磚,上半部分是耐火泥,劉山君仔細從爐頂看下去,內壁上還抹了一層厚厚的耐火泥。

隨後劉山君對徐緬說道:“這高爐雖然有鼓風機,但是還缺少一個必備的設備,加上之後,便可以讓每爐少燒三成左右的木炭,而且煉出的鐵質也會更好!”

“什麼?可是大人的圖紙上並沒有其他的設備了,屬下可是完全按照大人的圖紙修建的高爐,絕無半分差錯。”

劉山君笑著說道:“圖紙上的確沒有,這也是我留了一手,接下來你找些人來,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就好。”

“是。”

其實劉山君要加的設備,就是在儲熱室內進行一些改動,可以讓高爐內的火焰溫度更高,讓木炭更加充分的燃燒,從而煉出更優質的生鐵,甚至是熟鐵,而消耗的木炭卻更少。

於是徐緬帶著幾個鐵匠,按照劉山君的吩咐忙活了起來,比如按照劉山君的要求燒製耐火磚,用現成的鐵料打造一些鐵扇葉等等,這些都需要時間,所以劉山君便先返回南台山營壘,讓眾人明天上午必須準備妥當,到時候自己再過來。

冶煉工坊兩座高爐的改造過程並不複雜,隻需要重新燒製部分耐火磚,再打造一些鐵扇葉,前期的準備工作就算完成了,再按照劉山君的要求,對高爐進行具體改造,也就是改造儲熱室。

第二天一大早,劉山君接到徐緬的消息,便從南台山營壘趕過來,隻見在高爐旁邊的儲熱室已經與昨天不太一樣,磚房裡是蜂窩般的耐火磚結構。

同時徐緬等人還挖出一條通道,通到爐子的鼓風口,也用磚砌好。而在磚房上麵用磚同樣砌出一條通道,靠近爐頂,通道的中間砌起煙囪,設置了一個凸管結構,將鐵片做的風扇裝在凸管後方,用人力搖,這樣重的煙塵可以從煙囪出去,而輕的熱空氣可以被風扇抽到蓄熱室。

隨後劉山君繞著高爐轉了一圈,仔細的查看了一番,又吩咐徐緬帶人將鼓風口微調了一下,讓鼓風機這邊可以直通蓄熱室,而進風口則放在了蓄熱室那邊,徐緬帶人很快就解決了。

眾人的手藝都很不錯,劉山君見了微微點頭,此番登州府之行算是收獲不小。

此時兩座高爐的爐頂還是敞開的,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要封閉爐頂,可眼下因為隻是實驗改造,所以不得不考慮爐頂的進料問題。其他的一些小問題,還是等到冶煉工坊正式投產之後,再逐步解決吧。

不過劉山君還是讓徐緬帶人用鐵扇葉卷成一個大喇叭的形狀,可以在進料後蓋住爐頂,算是一個臨時性的蓋子。

最後劉山君又打量了一番,確定再沒有什麼遺漏的,於是便對徐緬說道:“裝木炭,記住要比平時少裝兩成左右,準備生火!”

“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