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盛大酒宴,除了外出打工者未能返鄉,全村約有1800人參與。
加上外村親朋好友,預計總人數將達2200人。
宴席的圓桌比較小,每桌安排8—9人,若坐10人就很擁擠了,需要布置280多張餐桌,光租賃這些餐凳餐具就跑遍了全縣,要不找不到那麼多餐凳餐具。
不少村民自發地給郝強家送來雞鴨、米、油和蔬菜,這些食材就少買了,為郝強家省了不少開支。
再加上紅包,哪怕給得不多,但說不定還能賺一筆錢。
為了精心籌備這場盛會,村裡專門成立了四五十人的“專家組”,由村委會、各隊長和有組織協調能力的年輕人組成,每人分工負責酒宴的細節事宜,省去了郝家操心。
“兄弟們,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宴席辦好,千萬彆讓外村人笑話了。”
“是的,這不僅是大老板家的宴席,也是我們花龍村向外宣傳的一麵旗幟。辦好了,縣裡哪個不知道咱們村啊。以前,出了咱們鎮,誰認得我們花龍村。要不是強子出名了,咱們村根本沒人知道。”
“村裡名聲越來越響亮,帶來的好處也越多。你看最近介紹姑娘的媒婆就比往年多了不少,當然還是經濟條件有起色了。”
“強子是大名人,經常上新聞,說不定還有媒體記者來采訪他家呢,我覺得啊,得管管咱們村的一些不好現象了,免得傳出去影響村裡聲譽。”
郝強沒有想到,一場酒宴就被村委會上升到關乎全村發展和麵子的高度。
要是知曉村民的這番心思,他定當全力支持,唯恐村裡人不團結、懈怠懶惰。
其實,他們這麼積極,主要是郝強家給全村帶來了致富的希望。
窮怕了,又找不到出路,不想再窮了。
以前種植榨糖甘蔗,畝產年淨收入能有一千塊錢就非常不錯了。
如今,畝產年淨收入不低於兩千元,具體收入則視合作要求的作物種類和收成情況而定。
每家每戶都有幾畝地,多則十幾畝。
但郝強家也設有上限,不會無限製收購。
收購量和價格都是事先約定的,想從其他村民手中低價收購再高價轉賣牟取暴利的想法,根本無從實現。
如果簽了合同卻將貨物賣給其他收購商,這種違約行為必將導致下次無緣與郝強家合作。
當然,其他收購商給出的價格壓根兒就低於郝強家,根本沒有可比性。
村民隻需根據家中人口和勞動力情況,結合自身擅長種植哪些作物,老老實實地與郝強家合作即可。
隻要家裡有幾畝地參與種植,一年的淨收入就絕對能突破一萬元大關。
據統計,2005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0元,而民族地區和東部地區分彆僅為2287元和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