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劉嵐嘴角的東西,是牛奶嗎
61年的京城。
人們出行的方式,大致分為四種。
第一種,乘坐公共汽車。
車頂上麵頂著一個大包,是以煤氣為動力的燃氣車。車頂上麵有電線,順著線路行進,這是電動公共汽車。
根據路途的遠近,票價也不同。
駕駛員和售票員,都是當下最受人們歡迎的熱門職業。
第二種,乘坐小汽車。
頭頭腦腦們坐,比如軋鋼廠的大股東,也是婁曉娥的父親,家裡就有這麼一輛小汽車,大部分都是進口的。
第三種,騎自行車上下班。
國內自行車三大名牌,分彆是鳳凰、飛鴿、永久。
此類自行車的售價,約在一百七十塊到一百九十塊之間,月工資三十塊的當下,買一輛新自行車,需要不吃不喝積攢六七個月的錢。
你有錢。
還得有票。
所以人們大部分趨向於第四種出行方式。
步行。
距離短的,晚走一會兒,距離遠的,早走一點,路上與同伴結伴而行,邊走邊聊天。
這也是傻柱上班最常用的一種出行方式,背著挎包,邁著被人們俗稱為十一路公交車的雙腳,一步步的丈量著軋鋼廠到四合院的土地。
今天卻不用走了。
有了自行車。
還走毛的路。
應了那句老話,騎著自行車的我,就是街道上最靚的那個崽子,尤其胯下的自行車,還是一輛七八成新的半新自行車。
騎在馬路上,更是惹來了人們好一陣關注。
有些結伴上學的孩童們,看到雙手握著車把,雙腳奮力蹬著腳蹬子的傻柱,從他們身旁風馳電掣般的呼嘯而過,似乎還帶起了一股淡淡的清風,瞬間興奮的高呼了起來。
“自行車!”
“有人騎自行車!”
“他騎著自行車上班!”
“快來看,有人騎自行車!”
羨慕的語氣。
劃破虛空。
從後背飛來,鑽入了傻柱的耳簾。
傻柱承認,他高光了,心情越發的高興,拐過彎來,看到前麵有幾個結伴而行的女同誌,從工衣的顏色來分析。
好像是紡織廠的女同誌。
在騎到距離那些女同誌們後背還有五六米遠的地方的時候,傻柱的腦海中,忽的泛起了一個連他自己都覺得匪夷所思的想法。
趁著自己騎自行車,好好的顯擺一回。
異性當麵,傻柱已經變成了爭奪配偶權利的公孔雀,開屏把自己美麗的尾巴展示了出來。
這種想法之下。
傻柱不由得加快了蹬車的動作,伴隨著蹬踏頻率的加快,自行車的速度也跟著變快。
慣性作用下。
自行車與車把及坐在車座上麵的傻柱,形成了一體。
他鬆開了自己握著自行車車把的雙手,把兩條胳膊很自然的耷拉下來,以一種不握車把的騎行方式,極快的從幾位女同誌的身旁騎過,順著道路,一路急行的朝著前麵行駛而去。
身後。
傳來了與傻柱內心所想截然相反的話語聲音。
沒有‘哇撒,好酷,他居然不握車把的騎自行車’等等之類的驚歎聲音。
有的卻是‘這個人是不是傻,是不是愣,他不怕摔倒嗎’等等之類的讓傻柱心瞬間哇涼一片的刺激。
不曉得哪裡出了錯誤的傻柱,無奈的抿了一下嘴唇,沒有了顯擺的心思和想法,他把耷拉著的雙手重新握在車把上,一語不發的蹬著自行車,來到了軋鋼廠。
昨天還是蕭條一片的軋鋼廠。
今天卻是彩旗飄飄的節奏。
大門的兩側,分彆飄揚著十多麵顏色不一的旗幟,正門頂端,拉著一條巨大的橫幅,上麵貼著紅紙黑筆書寫的二三十個大字。
恭祝軋鋼廠第十屆職工技能大賽如期開展,預祝工友們在技能大賽上取得突破性的好成績,突破自己,突破極限。
遠處廣場上的大喇叭,響起了播音員熟悉的聲音。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風和日麗的清晨,我們正式迎來了軋鋼廠第十屆職工技能格大賽的日子,在這裡,我代表軋鋼廠全體同仁,向奮戰在第一線的工友們發出誠摯的祝福,祝願他們能像軋鋼廠二食堂何雨柱同誌那樣,取得理想的成績,下麵請聽一首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
激昂的歌聲。
衝刺在軋鋼廠的上空。
好似將天都要劃破了似的。
“咱們工人有力量,嘿!咱們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蓋成了高樓大廈,修起了鐵路煤礦……哎嘿!開動了機器轟隆隆地響,舉起了鐵錘響叮當!造成了犁鋤好生產,造成了槍炮送前方!哎嘿哎嘿嘿呀!咱們的臉上發紅光,咱們的汗珠往下淌……。”
熱血在沸騰。
激情在燃燒。
沒有一絲一毫說假的成分。
從自行車上麵下來,站在軋鋼廠門口,靜聽著澎湃激昂歌聲的傻柱,整個人由內而外的泛起了一股他都要炸裂了的感覺,周圍的一切,全都置身在了高溫中的那種化了一樣的感觸,情緒到了,跟著節拍小聲的哼哼了幾句,推著自行車,一步步的朝著軋鋼廠門口走去。
看著推車進來的傻柱,值守的門衛,還用手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估摸著是以為自己眼花看錯了某些事情。
昨天傻柱還是步行著上下班。
被提成了七級炊事班長,立馬鳥槍換炮,騎著自行車上下班了。
這年月。
有自行車的人。
自然要高看一眼。
可不是錢。
而是票。
能弄到自行車票的人,一準是有本事的人,甭管是廠裡獎勵,還是黑市購買,隻要買到自行車,且把自行車推到派出所上了戶,就證明相關手續沒有問題,像那種舉報你自行車來曆不明的事情,通常不會發生。
在自行車上戶之前。
也就是打鋼號。
派出所的公安會查詢你的職業,確定伱是不是具備購買自行車的條件,其實就是自行車票來曆的問題。
有問題。
上號那會兒就查了出來。
你等人家上了號,拿上了自行車證,再去舉報人家的自行車來路不正,打的可不是買車人的臉,而是打了給自行車上號的那些差人們的臉。
如此可見自行車的奇缺程度。
你要是有一輛自行車,跟後世開著超跑壓馬路是同一個概念,會收獲無數人的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