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法總督,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指揮戰鬥?”威廉姆斯恢複了冷靜,知道作為戰場指揮官不應該隻關注這一點戰鬥。
”如果是我,如果還是這支騎士團,我會圍攻布爾,但是不會攻擊。並且會派兵進軍柏林,如果敵人派兵阻攔我會撤退,這樣也就是解了帝都之危,我們的目的也就達成了。”這就是阿爾法一開始的打算,目的就是圍魏救趙,不與敵人硬碰硬。
“那布爾怎麼辦?我們分兵,布爾攻擊我們留下的軍隊如何處理。”達爾洛不知何時走了過來。
“多則撤之,少則擊之,平則持之。”阿爾法的解釋簡單明了。
“這樣有何目的?有何意義?”威廉姆斯還是非常不解。
“我們的戰略目標是柏林危機,重點是吸引敵人的兵力,這我們已經辦到了,一旦柏林危機解除,布爾不攻自破,這些人都是牆頭草而已。”阿爾法都不想攻擊布爾。
“這不是騎士精神,我們要從正麵戰場上解決敵人。”達爾洛顯然不認同阿爾法的決議。
“我們需要的是勝利,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戰鬥的勝利,而不是把我們自己打殘,更不是看著自己的戰士躺在地上哀嚎等死。”阿爾法看著遠方的戰場發泄著自己的不滿。
“騎士精神告訴我們”達爾洛想要繼續宣誓自己的騎士精神,可是回憶自己的過去,自己躺在戰場上,那種等死的絕望,讓自己說不出話來。
“我們帶著騎士出征,我們就要儘量保證他們的安全,不要去執行那些毫無意義的死亡戰鬥。”阿爾法知道這個時候的決戰還處於蠻荒時代吧,阿爾法不再言語,這裡就交給他們自己處理了,畢竟自己的戰略目標已經達到。
阿爾法總督的計劃和理念顯然與威廉姆斯王子和達爾洛的傳統觀念產生了衝突。他提出的戰略雖然在理論上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風險。
首先,圍攻布爾但不攻擊的策略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紀律性,這對於習慣了正麵衝鋒的騎士團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其次,派兵進軍柏林雖然能夠吸引敵人的兵力,但同時也可能暴露自己的側翼,給敵人可乘之機。再者,即使柏林危機解除,布爾不攻自破的可能性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畢竟敵人的反應和決策是無法預測的。
然而,阿爾法總督的理念也有其合理之處。他強調的是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這無疑是符合戰爭經濟學的基本原則的。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是任何一支軍隊都必須考慮的問題。此外,他還強調了對士兵生命的尊重和保護,這也是現代戰爭中的一個重要原則。
總的來說,阿爾法總督的計劃是一種更為現代、更為人性化的戰爭理念,而威廉姆斯王子和達爾洛的觀念則更接近於傳統的騎士精神。這兩種觀念的衝突,實際上也反映了戰爭理念的演變和發展。在未來的戰爭中,如何在保持戰鬥精神的同時,更好地保護士兵的生命,減少無謂的犧牲,將是每一個軍事領導者都需要麵對的問題。
布爾之戰的硝煙仍在彌漫,這場激烈的戰鬥已經持續了三天。達爾洛心急如焚,他拚命地催促著戰士們發起攻擊。儘管他們幾乎已經成功拿下了布爾,但自己的軍隊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在第三天的傍晚,騎士團如猛狼般攻入布爾,正式揭開了布爾最慘烈的巷戰序幕。
“阿爾法總督,我們迫切需要您的支援!戰況異常慘烈,我們急需援助!”達爾洛深知阿爾法手中還掌握著一千精銳部隊,但無論他如何威逼利誘,都無法調動一兵一卒。
“我並不支持通過武力攻占布爾,而且柏林的援軍已經出發,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整頓士兵,準備撤退。”阿爾法決不會將自己的精銳部隊投入到這樣一場毫無意義的巷戰中。
“什麼?那我們必須加快速度占領布爾,以此為依托來抵禦敵人的攻擊。”這便是達爾洛的計謀。
“如果你們不提供支援,那就把你們的魔槍交出來,我們自己來進行攻擊。”達爾洛知道魔槍的威力,他認為隻要掌握了魔槍,就能夠輕鬆戰勝敵人。
“我們的子彈有限,即使交給你們也無濟於事。”阿爾法的子彈數量有限,他們現在基本上都是全員狙擊手,隻針對敵人的指揮官和變異人進行射擊,其餘情況基本不會使用魔槍。
“威廉姆斯王子,我請求您給予支援,否則我們根本不可能在敵人抵達之前占領布爾。”看到阿爾法不為所動,達爾洛轉而向威廉姆斯王子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