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六章 東盟七省(2 / 2)

到了夜間,第一師以一個師的兵力,再次擊潰了國反抗軍在蔓穀的主力部隊。

到了第二天,第一師主力就已經徹底控製了蔓穀。

作為首批攻進蔓穀的部隊,應林強上尉率領的這支陸戰連接到了命令,趕赴國反抗軍臨時政府所在地,逮捕了一大批當局要員。

相對於海軍的輕鬆,陸軍那邊則是要辛苦的多,雖然各地的反抗軍均是不堪一擊,但是東南亞地區的交通實在是不敢恭維。

雖然出發之前,後勤部門已經給一線部隊配屬了大量的履帶式裝甲車,但是一路上依舊有不少地方無法通行,造成了眾多的進攻延誤。

這種情況讓陸軍高層很不滿意,但是他們對此也是束手無策,東南亞那鬼地方就是這樣子,除了繼續增派直升機部隊和加強後勤工兵的投入外,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了。

接下來,大夏陸軍第七軍的第七師和第十六師,在海軍陸戰第一師的配合下,快速橫掃北上,迅速拿下了國全境。

此後,他們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轉頭西進緬顛。

與此同時,殘存的國政府軍立即宣布歡迎大夏維和部隊的到來,甚至軍方還把僅剩的幾支部隊也調集到了一起,加入到了西進的隊伍中。

另外一邊,在佬撾,第九軍的第八師和第二十一師,也在當地政府軍的引導配合下,擊潰了反抗軍的三個師,並且迅速向寮國境內挺進。

而在瑪來西亞,大夏陸軍第七軍的第十四師和第三十八師,同樣迅速擊潰了當地十六萬多的反抗武裝。

然後部隊一分為二,第十四師渡海占領了整個加裡曼丹島,而第三十八師則是北上緬顛

短短半個月內,緬顛反抗軍發現自己一下子就變成了孤軍奮戰。這種變化讓他們大為惶恐,連接派出了眾多使者前往大夏請求停戰。

而且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反抗軍更是直接下令前線部隊原地待命,采取了堅決不抵抗的措施。

7月30日,緬顛反抗軍發表聲明,宣布單方麵停止和緬顛政府的內戰,並願意接受大夏維和部隊的進駐。

發表這種聲明的背後,是大夏南海艦隊的陸戰第三師已經登陸了仰關,而陸軍的第七師,也已經距離蔓德勒隻有三十公裡不到的路程。

8月4日,緬顛反抗軍派遣特使,登上了南海艦隊的江北號航空母艦,和維和軍總指揮周彥章中將簽訂了停戰協議,宣布無條件投降。

8月8日,京城,大夏總統賴文勝和國政府正式簽署了《夏友好合並條約》。

8月9日,和佬撾簽署了《夏佬友好合並條約》。

8月10日,和寮國簽署了《夏寮友好合並條約》。

8月11日,和瑪來西亞簽署了《夏瑪友好合並條約》。

8月12日,和緬顛簽署了《夏緬友好合並條約》。

至此,東盟被正式納入到了大夏的大家庭當中,消息傳出,幸存下來的三百多萬東盟人民歡聲鼓舞,喜迎這一曆史時刻的到來。

戰後,整個東盟都被實施了軍管,同時對各地的政權接收和災後重建工作,也正式展開。

首先,整個東盟地區被劃為了七個區,並各自設立了省級機構。

其中佬撾和寮國單獨成省,分彆取名佬撾省和寮安省,省會還是它們原來的首都,佬撾省省會萬像,寮安省省金。

國以昭披耶河為界,以東為東省,省會曼穀。昭披耶河以西為西省,領土還包括東瑪來西亞,省會吉隴坡。

相應的,整個加裡曼丹島新設南海省,省會文來市(原文來國)。南海省麵積為75萬平方公裡,可惜深受火山和地震的影響,人煙稀少,幸存人口不足五萬人,是所有省份當中最少的。

同樣的,緬顛以伊洛瓦底江為界,以東為緬東省,省會仰關;以西為緬西省,省會實兌。

其次,中央製定了一個為期二十年的移民和開發方案,整個計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期三年,為初創期,預計移民1000萬人,主要是建設人員和相關配套設施的服務人員。

第二階段為期五年,為建設期,預計移民5000萬,此為大規模開發階段。

第三階段為期十年以上,是專門的移民期,預計移民1.5億人,主要是為應對大冰河帶來的避寒潮。

最後,為了配合東盟的開發,印度利西亞群島和奧洲勢必要被納入版圖,它們一個擁有豐富的火山灰資源,是農業開發的重要法寶。

另外一個擁有驚人的煤炭和鐵礦石儲備,是工業的基礎,同樣也必不可少。而且它們都距離東盟很近,區位優勢很明顯。

至於占領時間表,軍方拍著胸口保證,一年之內絕對沒問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