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上了一道《辭免轉官狀》,未獲準許,接著又上了一道《乞回授恩命狀》。”
“乞求將朝庭的恩寵轉授給自己的母親,於是其母親被封為安康郡太君。”
“而他自己一再要求外任,不願在京城為官。”
“這一年的六月,黃庭堅的母親病逝,朝庭賜錢物給其辦喪事,他隻得中斷職務護母喪回鄉。”
“第二年正月到家,五月又得知叔父黃廉於京城病故,接連的打擊更增加了他的悲痛之情。”
“元祐七年,因宰相呂大防在元祐四年提舉修《神宗實錄》,元祐七年又兼修《神宗皇帝正史》,他舉薦黃庭堅與秦觀為正史編修官。”
文天祥:黃庭堅的一首佳作,用典無痕,彰顯出高雅襟懷。
茅堂索索秋風發,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
湖水無端浸白雲,故人書斷孤鴻沒。
第二首詩開篇兩句描寫秋風及雨後,茅堂索索、行遶空庭。
表現出室中空寂、訪客稀少,也傳達出作者屋冷孤居、仕途寂寥的落寞。
不過雖然有點孤獨,但詩人卻善於苦中取樂。
連日陰雨,池漲水深,蛙聲不斷。
夜深人靜,明月高懸,鵲鬨枝頭。
看似孤寂的場景,詩人卻獨愛其幽靜。
前兩聯描景繪聲,生動形象,饒有情趣。
詩人麵對蕭瑟秋景,忽然有點感慨,世人交情淡薄,不易信賴。
尾聯更加細微含蓄,因為處境的淒清孤寂,讓詩人渴望真摯的友誼。
可是湖水無端浸白雲,故人書斷孤鴻沒,遠隔千裡,音信難通。
詩人情感起伏不定,更暗暗地透露出作者對現狀的不太滿意,期望他日故友重逢,自己也升遷在望。
黃庭堅秋日懷遠,這兩首七律綿邈灑脫,又極具理趣。
縱觀這兩首詩,作者從秋景蕭瑟聯想到自己處境的艱難,淒清之感在灑脫的情趣中衝淡。
第一首詩中秋景淒清,雖然生活艱難,但依然灑脫奔放。
第二首寫懷,詩人重視彆離中的友誼,情感綿邈,兼具理趣和深情。
詩人不畏苦難,卻念舊情,年輕的黃庭堅此時也無法預料今後的貶謫生涯。
詩人此時風華正好,也在未經風霜的臉上洋溢著不羈和高傲。
沒有懈怠、不見彷徨,滿是瀟灑和豁達的情懷。
“黃庭堅不想在深陷是非之地,於是在這年九月母親守喪期滿後上奏請求免去自己編修官的職務。”
“第一次請求未獲批準,他又上了《第二辭免狀》訴說自己疾病纏身,退意堅決。”
“元祐八年,黃庭堅在修水雙井安葬了母親,於母親墓旁建永思堂居住。”
“九月,太皇太後高氏駕崩,十月宋哲宗親政,次年四月改元為紹聖。”
“宋哲宗在高太後執政時長期處於無權地位,隨著年歲漸長,他的不滿也在加深。”
“待到親主國政,他將王安石時期新黨被貶者紛紛召回。”
“而元祐時期的舊黨官員被相繼貶逐,政治鬥爭越發趨向黨派之爭。”
“宋哲宗紹聖元年,黃庭堅先後被任命為宣州知州,均未報到上任。”
“同時《神宗實錄》因為是舊黨執政時編撰,也受到新黨的攻擊。”
“朝庭下詔對編修人員進行審查,剛服喪期滿的黃庭堅應詔來到陳留。”
“等於罷去了他的一切官職,隻給他安了一個管理亳州明道宮的閒職,且責令居住於開封境內接受國史院的審查。”
“紹聖二年,黃庭堅離開陳留前往黔州,兄長大臨陪同。”
“於四月到達,住在開元寺的摩圍閣中。”
“期間經過江陵,住在江陵承天寺。”
“住持智珠禪師準備將寺院的舊塔拆去重建一座新塔,希望建成後由黃庭堅作記。”
“秋天時,二弟叔達攜家眷及黃庭堅之子黃相及黃相之母來到黔州。”
“元符三年哲宗駕崩,親政僅六年,未留下子嗣。”
“其弟端王趙佶即位,即宋徽宗,皇太後向氏聽政,傾向舊黨。”
“五月,黃庭堅恢複官職,任命為宣德郎,並還所得勳賜。”
“十二月,他離開戎州東歸,船過江安。”
“縣令石信道熱情挽留,並將女兒許配給黃庭堅的兒子黃相。”
“元符四年正月,皇太後向氏駕崩,徽宗親政。”
“七月,蔡京登上相位,並加緊了對舊黨人士的政治清算。”
“這一年春天,黃庭堅從江安東下,三月被改任舒州知州。”
“四月又封他為吏部員外郎並召入京,他以自己體弱多病堅辭不就,接連上表請求差遣外郡。”
“宋徽宗崇寧元,黃庭堅受命領太平州知州,十七日即被罷官。”
“罷官的第二天,州官衙門設宴為他送行。”
“黃庭堅即席賦《木蘭花令》表達他對於升沉交替,一切都是過眼雲煙的複雜微妙心態。”
“崇寧四年,宋徽宗大赦元祐黨人,黃庭堅也在被赦之列。”
“由宜州遷往永州,但他未接到詔令,於九月已病逝於宜州。”
辛棄疾:黃庭堅學書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賢之學,書乃可貴。
黃庭堅是有名的書法家,被列為宋四家之一。
他的草書被公認為唐代之後草書的一個新高峰,從初露頭角到驚豔世人一共經曆了四十年的磨練。
他以一種酣暢淋漓的書寫方式創造了一個自由不羈的狂草世界,他在文學和書法上都有著不小的成就。
自趙匡胤統一天下建立了宋朝,國內局勢終於在五代之後趨於平靜,因此文學藝術的推進在宋朝達到了又一個高峰。
與基本沿襲前朝書法的北宋前期不同,黃庭堅所處的北宋後期書法精彩繽紛。
在這期間,黃庭堅等人依次崛起,一股全新的尚意書風開始了逐漸完善的漫長過程。
黃庭堅早期行楷作品並不具有成熟時期行書特點,整體看雖仍以行書筆意書寫楷字結構。
但略顯豐潤,體式沒有黃氏書風的跌宕起伏,而表現出點畫厚重精簡。
結字與後期的修長不同,較為扁平,結構呈現平穩端莊的狀態。
與其師蘇軾一般,黃庭堅的仕途也十分坎坷。
時至黃庭堅因幸災謗國之罪被貶後,隨著政治生涯的日暮窮途,他的書法愈發精進。
經曆了辛酸與悲喜交加,黃庭堅的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書法伴隨著這位山穀老人最終也逐漸走向成熟。
這個時期的黃庭堅書法有著勃發的生氣,似乎是對仕途的憤懣不平都抒發在紙間。
黃庭堅的《諸上座帖》是他一個很重要的作品,《諸上座帖》中所表現的黃庭堅的書法特點和筆法都有很深的賞析意義。
黃庭堅草書境界脫灑,使轉技巧豐富,筆力圓勁。
其在整篇中呈現了三種表現形式,即逆起、逆接和頓挫。
逆起是書法行筆過程中一個基礎的表現。
逆接則是將緊鄰的兩個字之間進行一個隔斷以表現出逆接效果。
而頓挫則是反複運用逆勢來達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