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方聖扁鵲(2 / 2)

二人聽完扁鵲的話,都非常詫異,連忙詢問這是什麼樣的病。

扁鵲認為公扈的自我意誌強,可是勇氣不足。

因此足智多謀,但優柔寡斷。

認為齊嬰的自我意誌弱,可是有勇氣。

因此不善於出謀劃策,但獨斷專行。

如果能把他們兩人的心交換一下,那他們兩個人就很完善了。

二人覺得有道理,願意讓扁鵲施治。

於是扁鵲就讓他們喝下麻醉藥酒,公扈和齊嬰昏迷了三天。

在他們處於麻醉狀態時,扁鵲給他們進行了開胸手術。

取出他們的心臟,相互交換後再放回各自的胸腔。

然後再敷上神藥,傷口愈合得完好如初。

二人辭彆神醫扁鵲,各自回家。

沒料到,這換心的結果是公扈回到了齊嬰家,與齊嬰的妻兒同住,而齊嬰的妻兒卻不認識他。

齊嬰去到了公扈的家,與公扈的妻兒一起生活,而公扈的妻子同樣也不認識他。

於是兩家人因此打起了官司,並請求神醫扁鵲能夠給予說明。

待扁鵲講明了事由,這場官司才得以平息。

這次手術讓扁鵲名聲大噪,成為受人尊敬的神醫。

“有一次,扁鵲外出行醫路過虢國。”

“見虢國上下一片忙亂,就問出了什麼事。”

“有人告訴扁鵲是太子剛剛死去,國人正準備辦理喪事。”

“扁鵲來到宮門前,恰好碰到精通醫術的中庶子從宮中出來。”

“扁鵲就問他太子是得什麼病死的,中庶子回答說是氣血不和的病症。”

“扁鵲又問太子死了多長時間,中庶子回答說是雞叫時死的,且屍體還沒有裝殮。”

“扁鵲就讓中庶子進宮替他通報,說他能使太子活過來。”

“中庶子卻不相信,於是扁鵲解釋其中的原因。”

“他行醫不用診脈、看氣色、聽聲音、看形態,就能說出病源所在。”

“因為根據疾病外在的表現可以推知內在的原因,根據內在的原因也能推知外在的表現。”

“而人體內如果有病,就會從體表反映出來。”

“所以,可以據此診斷千裡之外的病人。”

“扁鵲又告訴中庶子,如果認為自己是在欺騙他,他可以試著再次進宮診視太子。”

“太子一定是耳中有響、鼻孔微動,順著兩腿摸到陰部,那裡應該還是溫熱的。”

“於是,中庶子入宮又給太子重新檢查了一遍,果然一切如扁鵲所言。”

“於是他便把扁鵲的話報告給了虢國國君,虢君聽後就請扁鵲入宮為太子診治。”

“扁鵲告訴虢國國君,太子得的不過是常說的屍蹶而已。”

“扁鵲命弟子子陽磨石針,找準太子的穴百彙下針。”

“過了一會兒,太子就醒來了。”

“接著,扁鵲又讓另一個弟子子豹準備能入體五分的藥熨。”

“再加上八減方的藥劑混合煎煮,在太子兩脅下交替熨敷。”

“然後,太子就能夠坐起來了。”

“扁鵲又進一步為太子調和陰陽,僅僅吃了二十天湯劑,太子就完全康複了。”

“自從扁鵲治好了虢國太子的病後,天下人都認為扁鵲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扁鵲聽說以後,說自己並不能使人起死回生,是他本就活著,自己所做的不過是讓他站起來而已。”

孫思邈:在治療方麵,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

扁鵲是最早應用切脈診斷法的大夫,具有較高水平。

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

即在診病時,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

扁鵲脈診及其理論,可從虢國太子這一病例的診斷中體現出來。

當時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鵲通過脈診判斷為屍蹶。

他認為患者的陰陽脈不調和,導致全身脈象出現紊亂,故患者表現如死狀。

其實,患者並未真正死亡。

除脈診外,他還觀察到患者鼻翼微動。

結合切摸,他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因而敢於下此判斷。

而扁鵲所用的針灸和熱敷,都是疏通血脈的常見方法。

血脈通暢了,太子自然就會慢慢恢複了。

從治療虢國太子一例,扁鵲所用的方法有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藥法等。

綜合療法為扁鵲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治療病人非常有效。

“有一次,扁鵲路過齊國,齊桓侯留他做客。”

“扁鵲見到齊桓侯後,看了他的臉色,說齊桓侯有病在皮膚和肌肉之間。”

“如果不趕緊醫治,病情就會發展。”

“齊桓侯不以為然,堅稱自己沒病。”

“扁鵲走後,齊桓侯對群臣說,大夫都喜愛功利,想把沒病的人說成是自

己治療的功績。”

“五天以後,扁鵲再見齊桓侯,說齊桓侯的病已經在血脈裡,不治恐怕會深入體內。”

“齊桓侯依舊不以為意,還是說自己沒病。”

“又過了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侯,說齊桓侯的病已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