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史聖司馬遷(2 / 2)

“比如,他就曾經在隨漢武帝到西北時,順帶采訪了軒轅皇帝的事跡。”

“這樣簡單而快樂的日子沒過多久,司馬遷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打擊,他的父親司馬談病倒了。”

“要說司馬季談之所以病倒,是因為漢武帝要到泰山封禪,卻沒帶上他。”

“在司馬談心中,封禪是曆史性的重大儀式。”

“自己作為太史令,有記錄的職責。”

“漢武帝不帶自己,不僅使自己無法儘職責,人格也受到了侮辱。”

“急怒之下,一病不起。”

“匆匆趕到自己病榻前的司馬遷,看到垂危的父親淚流滿麵。”

“父親顫抖著拉住司馬遷的手,用儘最後一點力氣,叮囑他一定要繼續他未完的寫史計劃。”

“如果司馬遷能完成他的期望,並揚名於後世。”

“從個人角度,算是對自己儘了孝。”

“而站在文化的立場上,則是繼孔子之後,延續了曆史文化。”

“父親的臨終遺言,在司馬遷心中埋下了一顆堅實的種子,那就是一定要寫出一部延續經學的史書。”

“這顆種子成為他日後遭遇一生中最大的災難時,還能苟活於世的唯一力量。”

“此後,悲痛萬分的司馬遷擦乾眼淚,風塵仆仆地奔向泰山,去追趕祭天的大隊人馬。”

“為父守孝三年期滿後,司馬遷子承父業,做了太史令。”

“對此,司馬遷是欣喜的。”

“因為這意味著國家藏書館對他開放了,他查閱資料更加方便。”

“於是,他除了必要的工作,謝絕了一切不必要的應酬,一心撲在搜集整理資料上。”

“他的書房裡堆滿了各種簡冊,他一麵從浩如煙海的舊資料裡不停篩選,一麵整理自己從各地搜集來的新資料。”

“他不停地翻閱,不停地書寫,夜以繼日,朝著自己的目標一步步邁進。”

“整整四年,司馬遷將浩繁的曆史資料理出了頭緒,他選擇在第五年正式動手編寫史書。”

“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對此,他帶著一種宗教式的虔誠。”

“漢武帝還是像以前一樣敬鬼神,還是經常巡禮名山聖地。”

“司馬遷也一直隨行,但這並不影響司馬遷寫作。”

“相反,因為接近各種曆史遺跡,可以探訪地方遺老,他的寫作更加充實活潑。”

蘇軾:如果不是剛巧在那一年進入郎中令,司馬遷的一生也許會完全不同。

縱觀司馬遷的一生,有兩個人對司馬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第一個人,飛將軍李廣的兒子李敢,剛巧在這一年擔任郎中令。

其實就在一年前,郎中令還是李廣。

但這位命運多舛的老將,因為不願意麵對獄吏而自殺。

李敢才接替了父親的職務,但隻做了一年郎中令。

李敢因為父親之死而怨恨大將軍衛青,所以擊傷了衛青。

衛青不想把事情鬨大,隱瞞了這件事。

但衛青的外甥,年輕氣盛的霍去病反應激烈得多。

一次甘泉宮打獵時,一箭把李敢射死。

霍去病此時是漢武帝麵前最大的紅人,這件事當然隻好不了了之。

漢武帝對外宣稱,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

可以想象,這件事在郎中令整個部門裡,引起怎樣的議論。

正是由於李敢的死,司馬遷才順利接替郎中令的職位。

第兩個人,自然就是漢武帝了。

漢武帝生了一場很重的病,使用了各種療法和巫術,都沒有效果。

最後,隻好乞靈於神君。

神君是一個長陵女子,難產而死,後來就成了神。

因為響應民間祈求極其靈驗,所以影響越來越大。

漢武帝派人向神君詢問自己的病因,神君答複天子不用擔心自己的病情,等病稍微好一點,可以相會於甘泉宮。

關於這個神君,他從一部出自漢代方士之手的史料中有所了解。

霍去病年輕的時候就崇拜神君,於是有一天神君主動來找霍去病。

潔身自好的霍去病拒絕了,後來霍去病病危,漢武帝親自去找神君求情。

神君則答複霍將軍先天不足,之前之所以找他,是想為他補補身體,當時他既然拒絕了,現

在就無可奈何了。

這個故事當然不是真的,但至少說明,方士樂於把神君描述成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所以神君要和漢武帝相會於甘泉宮,似乎也就有了一些曖昧的意思。

漢武帝與神君相會,也是極其秘密的事,外界根本不可能知道。

但是司馬遷在史書裡,卻對漢武帝如何在甘泉宮裡召喚神君,神君出現時隻聞其聲不見其人,有詳細的描寫。

漢武帝在身體狀況極其不佳,舉行最隱秘的巫術儀式的時候,把司馬遷帶在身邊。

可見司馬遷一進郎中令,就很得漢武帝賞識,成了皇帝最信任的郎官。

“如果一直按照這個軌跡發展下去,司馬遷會有一個安靜而不寂寞的中年。”

“可是,意外隨時會出現。”

“一件原本和他毫無關係的事件,給他帶來了滅頂之災,幾乎斷送了他生命。”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派李廣利為將軍,李陵負責後勤。”

“李廣利是個草包,智勇雙全的李陵不甘心當他的副手。”

“於是,自請帶5000步兵攻擊匈奴單於,分散匈奴的兵力,以配合李廣利的主力軍,達到牽製匈奴的目的。”

“結果,由於漢武帝派給李陵的副手,上奏書引起了漢武帝誤會。”

“漢武帝意氣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