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行的關係,是自孔孟開始儒家聖賢論述的重點議題。
儒家學者都知道知與行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但一直都是將二者分開,各自論述。
儒家學者普遍認為學問是知,實踐是行,知與行是兩件事。
心學與理學的不同,可以用做紅燒肉來打個比方。
理學認為,做紅燒肉的第一步是要先看菜譜。
畢竟菜譜是大廚寫的,肯定是沒錯的。
需要多少肉,切多大的塊兒,什麼時候放油,什麼時候放肉,調料的比例等等。
先把所有環節都弄明白,然後才能開始動手做。
而心學認為光看菜譜是學不會的,直接做,在實踐中總結經驗。
比如第一次做完發現忘了放油,第二次又忘了放鹽,多做幾次就能總結出自己的菜譜了。
心學其中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大廚的菜譜不一定適合自己。
心學和理學都是圍繞著知與行展開研究的,就是認知與行為的關係。
理學認為知先於行,當餓了的時候,知道吃什麼東西能填飽肚子,所以才會去吃。
也就是對事物的了解與認知,指導著世人的行為。
心學的觀點正好相反,認為行先於知。
人最初是什麼都不知道的,需要先有行動,才能總結對事物的認知。
餓了就要吃,吃完了才會知道能不能吃飽。
“知行合一,王陽明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礎上的。”
“首先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就是行,不知不行,不行不知。”
“知就相當於先天為你設置好的東西,它是一種潛在的存在。”
“比如甜的味覺、酸的味覺等等,都給你準備好了。”
“但是倘若你一輩子沒有吃過甜的東西,你就不會知道什麼叫甜,儘管你有甜這個味覺。”
“這個吃的過程就相當於是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講的就是這件事。”
“所以王陽明的知、行是不可能分離的,知和行看上去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但是兩者不可分割。”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王陽明才強調實踐行動的意義和重要性。”
“知行的問題,一直是哲學家們思考的問題。”
“它不僅是哲學問題,更是和我們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關的問題。”
“換句話說,知行合一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世人的生活態度和心靈的修行。”
“傳統的儒家認為,知是行的開始,知的善惡關乎行的善惡,所以儒家最為強調的是致良知。”
“你得學好,不能學壞,一旦學壞了,你的行為也就是壞的了。”
“王陽明在傳統儒家的基礎
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開創了中國儒家學說的新天地。”
“王陽明的基本主張是知行合一,大概的意思是說。”
“不管是人的知和行,本源出於自我內心的道德律令,都是心的本體。”
“知行是同一個功夫,不可脫離,也不存在誰先誰後的問題。”
“也就是說,你有良知,就要按照這個去做,不去做算不上知。”
“所以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儒家學說是建立的人性本善的理論基礎上的,所謂良知,就是人類在內心深處的善念。”
“當然,人是社會的動物,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是會有惡念產生的。”
“所以王陽明明確提出,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最根本的宗旨是要去惡念。”
“因為要是把知行分成兩半,心裡有了惡念,但是我還沒有去做。”
“那就不是惡,我們就不知道去禁止,其實這恰恰是惡的開始。”
“現在我們提倡知行合一,有了惡念的知就是行了。”
“所以,必須去除惡念,這就是知行合一的作用。”
王陽明:我成功的背後是知行合一的智慧。
他一介書生,身體羸弱。
卻勇鬥宦官,平寧王之亂,平廣西匪患。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關鍵在於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背後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心學中重要的奠基理論心即理。
心即理,既是萬事萬物隻有人類意識參與時才能明白。
遇到事情不動心,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保持一顆巋然不動的心。
平寧王之亂的時候,他並未到第一線去,坐鎮指揮的同時還在上課講心學。
當他的手下大將正和寧王大戰的時候,他大概就在講不動如山之境。
這時候突然前方戰報來了,說是情況緊急,手下大將的胡子都被燒著了,前方軍心已亂。
這時候,他才站起身來,走到旁邊拿令牌傳命下去。
說完誰再議論大將軍胡子被燒這件事,立刻處斬,然後調回頭來繼續上課。
知行合一另外一個關鍵點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堪稱精華中的精華,那就是致良知。
此良知二字,實千古聖相傳一點滴骨血也。
陽明心學所說的這個良知,典故出自孟子的不學而能為之良能,不慮而知為之良知。
知天理,知人間大道,是一個人內心本來就有的。
人人皆有良知,但因現實中各種欲望蒙蔽了良知。
因此要找到這個良知,找到先祖積澱下來的智慧,聽從內心光明的指引。
然後不停地去磨練它,升華它,激發一個人巨大的能力,使其不斷成長。
寧王之亂時,他本是奉聖旨去福建平士兵嘩變。
但聽到寧王的叛亂消息,立刻前往平叛,毫不猶豫。
想想當時的環境,當年成祖皇帝靖難之役的曆史擺在那兒。
再加上正德皇帝荒誕,寧王準備了十年,完全是有可能成功的。
當時南方官員給朝廷的上疏都沒說寧王反叛,而是說江南有變,都在明哲保身,為自己留退路,隻有他知難而上。
他也擔心自己,甚至讓家眷在自己家門外堆積柴草。
一旦事敗,絕不肯被俘,全家舉火自焚,足以說明當時形勢何其嚴迫。
他之所以要挺身而出,就是這種致良知,聽從內心光明的指引。
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行動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這就是致良知的表現。
“致良知,致良知也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礎上。”
“王陽明強調,人的內心是有規律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良知。”
“良知和其他深藏在內心深處的東西一樣,需要不斷激活。”
“良知深藏內心,被各種意念誘惑,稍不留神就會偏離良知。”
“所以王陽明強調,要不斷去偽存真,把內心不好的東西剔除出去。”
“存天理、去人欲,留下良知,這個過程就叫致良知。”
“致良知的過程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所以王陽明強調人人都要學會守靜反思,要在事上磨練,要在實踐中體味真知,激活良知。”
“相比朱熹的思想,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更突出了人本主義,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