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就緒,孫武便擊鼓發令。”
“然而儘管孫武三令五申,宮女們口中應答,內心卻感到新奇好玩。”
“她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
“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美姬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
“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眾宮女前後左右,進退有度,摸爬滾打,全都合乎規矩,陣形十分齊整。”
“孫武傳人請闔閭檢閱,闔閭因為失去愛姬,心中不快,於是托辭不來。”
“孫武便親見闔閭,對斬殺兩位美姬的行為解釋一番。”
“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
“對士卒一定要威嚴,隻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製勝。”
“聽了孫武的一番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便拜孫武為將軍。”
“通過孫武的嚴格訓練,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曹操:我看了那麼多兵書戰策,孫武的《孫子兵法》是最印象深刻的。
《孫子兵法》是中華曆史上最早的兵書,被譽為兵學聖典。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本軍事著作,它背後蘊含的思想和理念,對如今的政治和軍事都有非常大的啟發意義,這才是他依然要學習《孫子兵法》的原因。
比如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非善之善者也。
之所以說百戰百勝不好,是因為如果戰爭的目的就是戰勝對方。
那我們的視野就會局限在如何贏得戰爭上,而忘記了戰爭的本質是為了避免更多的戰爭。
戰爭隻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本身。
春秋時期,吳國軍隊大敗楚軍,占領了楚國都城,孫武也因此一戰成名。
但《孫子兵法》在春秋時期並不出名,《孫子兵法》是在之後的戰國才開始流傳開來的,並逐漸成為了曆代帝王將相必讀經典,很多曆史名人都對它有極高的評價。
《孫子兵法》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影響至
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曆史上非常多人曾經給它注釋。
他也如此,由於世人並不掌握孫武的思想本質,所以他寫了注解。
這些注釋對於後人研究、理解和推廣《孫子兵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很多人對《孫子兵法》有誤解,以為是一本蘊含了很多奇謀詭計的秘笈,讀了它就可以無往不利。
但其實《孫子兵法》中講的很多都是淺顯易懂的道理,可能正是因為看起來太簡單了,以至於世人總覺得其中還有什麼秘密沒有被發現。
但正所謂大道至簡,簡單的道理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智慧。
“公元前512年,闔閭、伍了胥和孫武,指揮吳軍攻克了楚國的屬國鐘吾國、舒國。”
“這時闔閭頭腦發熱,想要長驅直入攻克楚國國度。”
“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勸誡吳王闔閭。”
“楚軍是天下的一支勁旅,非舒國和鐘吾國可比。”
“我軍已連滅二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
“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機。”
“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回國。”
“伍子胥也同意孫武的主張,並向吳王獻策。”
“人馬疲勞,不宜遠征。”
“不過,我們吳軍也可以設法使楚人疲困。”
“於是伍子胥與孫武共同商訂了一套疲困楚人的計策,即組成三支勁旅輪番襲擾楚國。”
“當吳國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見來勢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擊。”
“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
“而楚軍返回駐地時,吳國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
“如此輪番襲擊,弄得楚國連連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虛空,楚人紛紛叛離。”
“吳國卻從輪番進攻中搶掠不少,在與楚國對峙中完全占據上風。”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已經歸附吳國的小國蔡國,吳軍因此有了伐楚的借口。”
“闔閭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三萬精兵,乘坐戰船,直趨蔡國與楚國交戰。”
“楚軍見吳軍來勢凶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
“收縮部隊,調集主力,以漢水為界,加緊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
“不料孫武突然改變了沿淮河進軍的路線,放棄戰船,改從陸路進攻,直趨楚國要地。”
“伍子胥疑惑詢問孫武,吳軍擅長水戰,為何要從陸路進軍。”
“孫武回應用兵作戰,貴在神速。”
“應當走彆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
“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
“伍子胥聽完之後,連連點頭稱讚。”
“就這樣,孫武在三萬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三千人為前陣,身穿堅甲,手執利器,連連大敗楚軍。”
“吳軍攻入楚國的國都,楚昭王帶著妹妹倉皇出逃。”
“孫武以三萬軍隊攻擊楚國的二十萬大軍,獲得全勝,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然而,越國乘吳軍伐楚之機進攻吳國,秦國又出兵幫助楚國對付吳軍。”
“這樣,闔閭不得不引兵返吳。”
“此後,吳又繼續伐楚,楚為免亡國選擇遷都。”
劉徹:吳國消滅鐘吾國和舒國後,伍子胥提出疲楚誤楚的策略就有《孫子兵法》的思路。
具體為強而避之、佚而勞之,然後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最後亂而取之。
伍子胥就是利用疲楚誤楚這一策略,整整騷擾楚國六年。
用兵本就是詭詐之道,所以能卻假裝不能,準備用兵卻假裝不用。
靠近敵人卻讓敵人覺得你還遠,遠就讓敵人覺得你已靠近。
敵人貪利就利益誘惑來取勝,敵人混亂就抓住時機消滅敵人。
敵人實力雄厚就要戒備做好充足準備,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敵人易怒就故意挑逗他。
敵人小心謹慎就要讓他驕傲,敵人休整好就要讓他們疲勞,團結一致就要離間關係。
在敵人沒有準備好就去攻擊他,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和地方攻擊他。
這就是用兵勝利的道理,是事先不可傳授的。
其實這是孫武的攻心之術,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戰場,都可以作為一種思路去使用。
吳國三萬大軍攻打楚國,就是運用了孫武因糧於敵的計策,這才很快攻入了楚國國都。
三萬吳軍千裡奔襲,食物的獲取在《孫子兵法》作戰篇中闡述了作戰思路。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善用兵的將領,不多次征兵,糧草不可多次轉運。
在戰爭中,取他國的物資作為補充,食用敵人的糧食來維持作戰,故而軍隊糧食足夠了。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作戰思路,這也要取決於兵貴神速,快速出其不意拿下,不然被敵人帶走或燒毀就非常被動了。
在整個孫武的軍旅生涯中都是在踐行《孫子兵法》,可以說是理
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真理。
“孫武在幫助闔閭西破強楚的同時,計劃征服越國。”
“公元前496年,越王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踐年輕,越國國內不大穩定。”
“闔閭聽說後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便不聽孫武等人的勸告,不等準備工作全部就緒,便倉猝出兵,想要擊敗越國。”
“不料,勾踐整頓隊伍,主動迎戰,兩軍相遇於吳越邊境。”
“勾踐施展巧計,派死刑犯首先出陣,排成三行。”
“把劍放在脖子上,一個個陳述表演後,自刎於陣前。”
“吳國士兵不知那些人是罪犯,既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
“越軍乘機發動衝鋒,吳軍倉皇敗退,闔閶也傷重身亡。”
“闔閭去世後,由太子夫差繼承王位。”
“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
“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進發,夫差率十萬精兵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