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燒錢(1 / 2)

重生:我的80年代 刀9 5836 字 1個月前

第578章 燒錢

中關村科技大樓,五樓頂層。

這裡不對外開放,作為由陳春仙主持的、華夏矽穀公司的自主研發項目——光刻機的設計研發基地。

活了兩輩子,時至今日,在此地,李建昆終於在現實中接觸到光刻機。

對於光刻機的了解,不再停留在鍵盤俠的層次。

位於廊道儘頭的一間實驗室,有一扇碩大的對開式鐵皮門,實驗室裡沒有任何窗戶,鐵皮門關起來的話,處於全封閉狀態。

在房間右側靠牆的位置,靜靜“躺”著一台機械、電子和光學等,多種科學凝聚而成的智慧結晶。

它的體積比李建昆想象中要小一些,精密程度也不如記憶中的某些圖片上複雜,大概率是由於功能還不夠強大的緣故。

這是一台由清華9003所自主研發的,第二代接近式光刻機。

整體像隻櫃子,矩形規格,大小等於兩隻對開門的衣櫃拚湊在一起。

李建昆繞著圈圈,饒有興致打量時,陳春仙像是給他做介紹,又像是在做某種鋪墊,朗聲道:

“二代光刻機和一代,最大的區彆在於,一代使用的是436nm的g-line光源,二代使用則是365nm的i-line光源。”

他居然以為李建昆能聽懂……

可見早前憑借鍵盤俠技術,李建昆在他心中豎立起何等專業的形象。

“不過一代和二代本質上其實差不多,都屬於接觸接近式光刻機,各自缺點明顯,一代光刻機由於掩膜和光刻膠直接接觸,易受汙染;二代改良過後,卻又出現新的問題,受氣墊影響,成像精度還是不如人意。”

李建昆裝模作樣問:“所以呢?”

“要顛覆。”

陳春仙指了指清華圓的方向,“我跟那邊詳細討論過,也通過國外行業能搜集到的皮毛資料,做過深入研究。下一代光刻機,需要摒棄掉‘接觸接近’的方式,技術出路一定在光學投影這一塊。”

對嘍!

李建昆眼神大亮,作為資深鍵盤俠,你跟他說具體怎麼造一台光刻機,其中涉及哪些細微技術,他是真不懂。但大的技術特點,他還是有所了解的。

第三代光刻機的稱謂,正是叫作“掃描投影式光刻機”。

“有研發思路嗎?”

沒有我給你提供點……李建昆心想。打算先聽聽老陳怎麼說。

陳春仙進入科研狀態,像是在與一個同層次的科學家,進行深刻探討,很認真地說道:“拋棄接觸接近的方式,那麼隻能采取隔空曝光的形式,首先要利用光學透鏡聚集衍生光,提高成像質量,其次使用掃描技術實現曝光。”

好家夥!

思路完全正確!

怕不是從9003所偷師的吧?

否則僅僅研究一年,能有這麼精準的思路?

倒真應了那句老話,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就是舒坦。

李建昆豎起一根食指,“還有一點,光刻機的衍生迭代,其最終的目的,是為獲得更精細的製造工藝,你上麵的所說的,即使全部實現,隻能提升良品率。在光源上還需要有所改變,我建議使用激光。”

陳春仙詫異瞪眼,“這伱都懂?”

他並非不說,是怕說出來這小子一臉懵逼。

激光,那是絕對的尖端科技。

李建昆尬笑撓撓頭,“略懂略懂。”

“要不你來研發吧,我去乾彆的,你這不是啥玩意都清楚?”陳春仙由衷道。

對於光刻機的研發,他高低欠缺一點興奮度。

為啥呢?

即使今天把三代光刻機研發出來,國內的工廠,哪家用得上?

生產那些個收音機、錄音機、電視機,甚至是電話機,二代光刻機夠夠的,一代都夠用。現實的情況則是,多半工廠根本不用光刻機,仍然采用最原始的蝕刻電路法,進行IC(集成電路)的生產。

誠然,光刻機更好。

奈何他們似乎並不想改進。